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国际医药巨头瘦身 为中国药企带来机遇

2014.5.19

        以做强为主要导向的国际药企巨头并购

  4月下旬以来,差不多全球排名前10的医药公司纷纷展开并购。这次并购潮与以往有所不同。过去,并购的目的是做大,这次以做强为主要导向。如葛兰素史克(GSK)与诺华进行资产置换,GSK将肿瘤事业部整体出售给诺华,而GSK将获得诺华除流感疫苗以外的疫苗业务。拜耳与默克之间也是相似的交易。拜耳计划以142亿美元收购默克旗下的消费保健部门,默克通过这一并购,获得拜耳方面对其治疗性药物研发的支持,将业务进一步集中至研发领域。

  从上述两个案例看,巨头间的并购是瘦身强体。并购成功后,从全球格局来看,将是强者恒强。从国内来看,冲击可能没那么大。外资公司在中国专注于高价、高附加值的原研药,而国内仿制药纷纷上市后,可以通过价格来展开竞争。不过,最近两周,质疑仿制药质量、疗效的声音多了起来,国内企业如果不能提高仿制药的质量和疗效,在三甲医院的争夺中仍将处于弱势地位。

  国内实力公司设立并购基金

  国际巨头们热衷于并购,国内药企的并购热情也不弱。今年以来,智飞生物、康恩贝等有了实质性收购动作,莱美药业等多家上市药企设立了并购基金。国内药企的并购,有着自身做强的需求,也因为新版GMP认证体系导致大量药企将被市场淘汰从而带来被动并购机遇。但国内药企应该向复星医药学习,在寻找并购目标中眼睛向外。国际巨头瘦身运动中有些弱势资产并不能完全与交易对手交换,需要寻找另外的买家。如默克最近宣布将部分眼科产品以6亿美元的价格卖给日本参天制药。国内药企应该积极争取这样的机会。

  此次国际医药并购潮的一个现实背景是,专利药纷纷到期,而原研药上市数量和频率大幅减少。这与国际巨头减少研发投入有关。辉瑞在过去10年间的并购活动中,关闭了大量的研发中心。其前高级副总裁约翰·拉马提纳在一篇评论文章中批评道:“过去,制药行业以研发投入高于其他行业而引以为荣,对新药的研发投入平均会占到营业收入的20%,但目前这一水平在下降,辉瑞的研发投入占总收入比例目前仅为10%左右。”国内企业最大的问题是研发能力不足,那么,现在可以利用目前的机会搭建国际化的研发平台。

  这方面,南京的先声药业已走在了前面。去年,这家公司吸引原葛兰素史克全球高级副总裁臧敬五等打造名叫“百家汇”的创新药风险基金平台,计划2016年前成立一个总规模30个亿的基金,投资于近100个创新项目。据报道,最近3个月,百家汇已经接触了来自美国、欧洲、以色列和中国的近200个项目,从中选出多个项目进行投资。试想,100个项目只要成功10%也将带来巨大的收益。

  资金不足导致自主研发的专利药外流

  实际上,先声药业一直是研发导向型企业,也是少数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10%的企业。也正因为如此,导致其在美国上市后表现不佳,最终退市。因此,在中国药企向研发转型中需要外力的支持。最近,复旦大学王宾教授将阿尔茨海默和多发性硬化疾病临床前药物的全球权利卖给了外企。

  因为缺钱等原因,中国自主研发的大品种、好品种可能外流,国外好的研发平台、研发人才更难以吸引过来。一些药企只能退而求其次,以参小股的形式参与美国等原研药的研发,希望未来此原研药进入时中国能获得独家代理权。

  三星的成功有目共睹,但其成功离不开韩国举一国之力支持。三星的发展史,可以说是外部专家协助史。当初,每到周末,三星派飞机到日本接工程师,并以3倍、6倍的工资到日本大量挖人。据说,现在三星的日本籍工程师有几百人。初始阶段的三星根本没有这样的经济实力,挖人等的费用,三星出三分之一,韩国政府出三分之二。所以,中国医药企业要发展起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也应该设立类似的基金支持企业招聘国际一流研发人才。

  其实,不只是医药企业,新兴产业都存在类似的需求,结构转型要缩短周期,政府很有必要这样去做。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