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港中大发现“小脑萎缩症”第40种致病基因

2014.9.25

港中大发现“小脑萎缩症”第40种致病基因

  香港中文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浩然(后排左一)率领30人团队研究小脑萎缩症致病变异基因,为曹氏姐弟及其家族(前排两位)找出病源。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香港中文大学一个研究小组早前发现了第四十种导致 “脊髓小脑性运动失调症”的变异基因,该小组希望可找到更多致病基因,以助研发药物。

  报道说,脊髓小脑性运动失调症又称“小脑萎缩症”(SCA),是香港的罕见疾病之一,平均每5000位港人中才有一位病患者。患者发病年龄大多在20岁至40岁,其小脑、脑干及脊髓由于基因变异,退化萎缩,基因变异大部分源于家族遗传,少数人是基因突变。

  医学界现时得知不同基因变异可引发不同类型的小脑萎缩症,中文大学24日公布,该校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小组早前发现了第四十种致病的变异基因。

  报道说,小脑萎缩症是其中一种脑退化症,与平时认知的脑退化症不同,患小脑萎缩症的绝大部分病人的记忆不会衰退,但受小脑萎缩影响,行动和语言能力会逐渐下降,初时会步履不稳、肢体摇晃,中期说话含糊不清、肌肉不协调难以书写、进食吞咽困难等,晚期已无法言语、不能站立须以轮椅代步,最后因身体不能正常制造蛋白质而慢慢死亡。

  SCA无根治方法,病人只可依赖物理治疗和复健延缓病情及维持基本自理能力。如果父母任何一方拥有SCA病征,下一代患病的机率可高达50%。

  香港中文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浩然3年前成立30人研究团队,招集来自医疗遗传学、生物信息学、神经内科等多个学系的专家,研究香港本地小脑萎缩症家庭的致病基因。

  团队将上万个基因与人类基因图谱用计算机分析对比,寻找基因异常的特质,经过3年时间,在其中一个家庭的基因里,成功找出第四十个引致SCA的变异基因。

  团队成员、中大化学病理学系顾问医生袁月冰24日指,医学界可利用数据研发药物,做好遗传咨询工作,“有些病人可能想有下一代,测试结果可助他们决定生育计划。”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