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中山大学80后教授发表免疫研究新成果

2016.10.10

人体免疫系统主要由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部分组成。先天免疫是机体对抗疾病的一线防御,该系统能够识别造成感染的病毒和细菌,对入侵者发起攻击并触发炎症应答。干扰素信号通路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团队近日在Molecular Cell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去泛素酶USP38通过编辑TBK1泛素化抑制Ⅰ型干扰素(IFN)信号传导。文章通讯作者是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崔隽(Jun Cui)教授和休斯敦卫理公会研究所的王荣福(Rong-Fu Wang)教授。

TBK1是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的一个组分。研究人员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发现,USP38通过靶标和降解活性TBK1,负调控Ⅰ型干扰素信号传导。研究显示,USP38特异性切割TBK1的K33泛素链,允许同一个位点的K48泛素化。敲低或敲除USP38会增加K33泛素化,取消K48泛素化和TBK1降解,由此增强Ⅰ型干扰素信号传导。研究人员指出,USP38在负调控Ⅰ型干扰素信号传导中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

我们知道,免疫反应过度和免疫反应不足都可能产生致命的后果。那么,谁能确保免疫应答的平衡呢?维也纳大学Pavel Kovarik领导的研究团队最近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的工作显示,I型干扰素(IFN-I)守护着性命攸关的免疫天平。(更多详细信息参见:Cell子刊:性命攸关的免疫天平

面对病原体入侵时,免疫系统会召集细胞大军和维和部队。当细胞大军将入侵者清除之后,维和任务的细胞就会督促它们停火。如果这种停火信号缺失,杀伤性T细胞就会调转枪口攻击自身机体,引起炎症和自身免疫疾病。Salk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发现,Foxp3基因上的一个关键片段,决定着维和细胞是否发出停火信号。(更多详细信息参见:华裔学者Cell揭秘免疫系统的“维和部队”

发烧、肌肉酸疼等感冒症状,是免疫系统与病毒和细菌作战的典型特征。出现这些令人不快的身体表现,是因为机体生成了一种被称为干扰素的物质,这种物质能对入侵者展开攻击。人们一直认为,干扰素就是机体受到感染时做出的最早应答。但Aarhus大学的研究指出,机体其实有一个更早发生的防御机制。正因为这种防御的存在,我们在病毒包围之下才并没有一直生病。(更多详细信息参见:Nature子刊挑战免疫学经典理论

作者简介:

崔隽,男,1982年生。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年入选中山大学“百人计划”。长期从事固有免疫系统识别和调控、信号转导机制与疾病相关性研究,在实验生物学(特别是分子免疫学)和计算生物学(生物信号传导网络的数学模型建立)领域均取得多项进展,目前他已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文章14篇,包括Cell, Immunity(2篇), Nature immunology,Cell research(2篇),Biophysical Journal等顶级杂志,撰写书目章节2篇,论文影响因子累积160以上,引用累积已达近400次,并拥有相关ZL1项。这些工作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影响,分别被Science Daily,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Cell等网站综述、重点推荐和评论。2013年入选中组部第五批青年千人计划。曾获2011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并获2013年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是广东省引进创新科研团队 “重大疾病的免疫治疗”核心成员。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