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云南景洪市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2012.11.04

  遍地葱茏,鲜花竞放,民族风情浓郁。记者近日来到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罕镇曼嘎俭村,村寨生态环境优美,环境文化氛围浓厚,这是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取得的成效。

  因地制宜优化整治方案

  景洪市是西双版纳州政府所在地,有傣、汉、哈尼、拉祜等13个民族。全市农业人口较多,以种植、养殖和橡胶产业等为主。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曼嘎俭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项目是2011年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以奖促治项目,也是云南省实施的第一批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之一,共安排中央和省专项补助资金240万元。示范项目涉及景洪市勐罕镇曼嘎俭村委会的6个傣族村民小组。

  在此之前,景洪市已在嘎洒镇成功实施了省级农村环境单村整治示范项目,取得了不少实践经验。这次示范项目启动后,景洪市始终紧密结合实际,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治理方案。

  景洪市环保局局长朱洪进介绍说,景洪市环保局结合曼嘎俭村委会的经济、社会、自然条件及文化、民族习俗,组织力量编制完成了曼嘎俭农村综合连片整治实施方案,经过省、州、市专家评审后,报经市人大、市人民政府审议批准实施。

  因前期准备充分、整治方案科学合理、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施工管理到位,示范项目进展十分顺利。

  据了解,项目于2012年3月2日动工,2012年6月30日竣工,2012年8月25日通过云南省环保厅验收。

  在曼嘎俭村委会观摩现场,朱洪进详细介绍了通过“一个焚烧炉、一个分类回收池、一个填埋场、一个村规民约、一个氧化塘或小湿地、一条生态沟、一个沼气池、一组化粪池”,有效治理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污染的具体做法。

  务实创新增强治污效果

  农村治污如何见实效、见长效?这不仅需要足够的资金和专业技术支撑,更考验环保部门在实践中的运作智慧。

  景洪市环保局认为,农村“两污”治理设施要符合实际。尤其在资金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更应推广投入少、工艺结构简单、运行管理成本低、操作简便的技术,避免高投入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施大量堆砌和“高精尖”技术滥用。还要把采纳专家意见、集中村民智慧、自主创新设计紧密结合起来,确保治污设施建设更加科学实用。

  据了解,整个示范项目共建设生态湿地工程5座(含土地渗滤系统一座)、植物塘处理系统一个、化粪池288个、污水收集管网3445米、生态沟2400米以及砖混结构垃圾房9座、小型民族特色垃圾房100座、新型垃圾焚烧炉一座,配置垃圾车两辆。

  目前,示范项目所在村全部实现了雨污分流,生活污水和垃圾得到有效收集处理。在完成治污设施建设的同时,景洪市环保局还指导曼嘎俭村委会自创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项目运行管理模式。

  示范项目由曼嘎俭村委会以承包方式聘请两人负责垃圾清运工作,每户每月收取清运费6元,用于支付清运人员工资和两辆垃圾车燃油维修费用,每星期清运1次。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每村安排一人进行管护,在景洪市环保局的指导下,定期开展清渣、疏堵、清除枯死植物、补种水草等工作。

  因势利导培育环境文化

  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历久弥新。勐罕镇政府和景洪市环保局在参与组织实施示范项目时,除扎实抓好宣传动员和工程建设外,还紧密结合村民生产生活实际,因势利导极力营造更为浓厚的环境文化氛围。

  在绿树掩映的曼嘎俭村委会村口宽敞的水泥道路旁,村民们引以为豪的“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以奖促治项目―曼嘎俭农村环境综合连片整治示范村”红色标志牌格外醒目。“村村寨寨行动起来,建设绿色生态环保傣族家园”、“塑料、农药空瓶不乱丢”、“环境治理好、傣家更美好”等标语随处可见。

  自古以来,傣族就有喜欢栽树养花、不砍天然林的好传统。在一副“祸从污染起,福自环保来”的院门对联旁,一位中年妇女见记者对一株形如雨伞的树木好奇,便主动介绍说,这是村民从越南带回的树种,虽然叫不出树名,村子里房前屋后还是栽种了不少。

  朱洪进说,下功夫营造环境文化氛围,不仅让曼嘎俭村委会多了一道靓丽的人文风景,还使村民在耳濡目染中提升了环境意识,增强了村民参与环境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项目顺利实施。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