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第六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仪式在京举行

2010.1.29

  新华网北京1月26日电(记者李菲)第六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6日在北京揭晓,5名青年女科学家成为这一奖项得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陈至立出席颁奖仪式并为获奖者颁奖。

  获得本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是:吉林大学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于吉红,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教授李小英,南开大学物理科学院教授、物理系副主任李宝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遗传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曾凡一,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教授、系主任蒋澄宇。

  据介绍,根据女性科技人才成长的特点,从本届开始,“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把评选年龄从40岁以下放宽至45岁以下,这一举措使第六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报名人数比往年提升3倍多,共有85个单位推荐了近200位候选人。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评选活动是由全国妇联、中国科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和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联合举办。截至本届,共有来自全国19个省区市的49名女性科研工作者获得了这一奖项。

  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宋秀岩在颁奖典礼上致辞。

  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宋秀岩在颁奖典礼上致辞。她希望全社会要从落实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促进女性人才成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度关注女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切实采取更加行之有效的措施,从制度、政策、资源以及社会舆论等各个方面,创造条件、提供保障、搭建平台,促进更多优秀女性人才脱颖而出。

  欧莱雅中国总裁盖保罗致辞

  谈到本届获选的女科学家,“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创始人之一,欧莱雅中国副总裁兰珍珍如数家珍:“今年获选的这些女科学家每个人在各自的领域都有非常突出的贡献,其中给我们印象非常深刻。有一位蒋澄宇,她长期致力于SARS病毒的致病机理的研究。正是有了他们这样的默默耕耘的科学家,才让我们在可怕的、突发性的疾病面前更有信心。另外,还有曾凡一,她不仅在自己的学科领域有着非凡的成就,而且在艺术方面也颇有建树,在她看来,艺术让科学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而科学让艺术从梦想变为现实。这些年轻的科学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从事科学也可以很精彩。”

  为了鼓励更多的青年女性投身中国的科研事业,从第六届开始,“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把评选年龄从40岁以下放宽至45岁以下;取消了往届“一年基础科学、一年生命科学”的评选限制;扩大评选覆盖范围,把评选区域扩展至香港、澳门地区。

  “世界需要科学,科学需要女性”。2004年,在欧莱雅的推动下,“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正式创立。到今天,全国已有19个省(区、市)的49名中国女性获得了“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荣誉,欧莱雅对于该奖项奖金的捐助总额达到了300余万元人民币。

 

  第六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奖女科学家介绍

  李小英

  李小英: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教授。李小英分别于1985和1998年在天津大学获学士和硕士学位,2001 年从山西大学博士毕业。2002至2005 年,在美国西北大学做博士后。2005年7月起在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工作。主要从事量子光学、量子信息和非线性光学等方面的研究。2006 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她在博士研究生阶段实验演示了连续变量量子密集编码;在美国做博士后期间研制了全光纤偏振纠缠光子对。2005年回国后,搭建了基于光纤的量子光学技术实验研究平台,主持和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在国内完成了利用光纤产生量子关联光子对的实验,利用包括光子晶体光纤在内的多种光纤得到了纠缠光子,并积极探索其在信息处理中的应用。

  个人自述:小时候,渴望长大后探索宇宙奥秘。大学时代,更向往校园外的火热生活。毕业后工作了七年,重返学校读硕士的时候,才发现科学研究其实很有趣,决定在这条路上走下去,于是就有了接下来的读博士、去美国做博士后和回国创业。

  多年科研工作带给我很多生活方面的感悟。实验中百转千回后终于见到曙光的经历不仅有助培养信心,也有助于磨练耐心;科学本身的丰富与和谐优美有助于形成开放的思想和宽容的心态。可以说通过科学研究这个窗口,我触摸到一个更丰富精彩的世界。

 

  李宝会

  李宝会:南开大学物理科学院教授、物理系副主任。李宝会近年来综合运用凝聚态物理方法以及分子模拟技术,阐明了典型软物质自组装材料的微观形态及其演化规律。预测了丰富的新型自组装形态,许多预测结果得到近期大量实验工作的证实;为可控地制备新型纳米器件、纳米反应器等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对软物质体系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受限体系中的结构受挫、复杂自组装结构的形成机理等进行了深入探讨,获得了系列结果;推动了软凝聚态物理的发展。近年来在Phys. Rev. Lett. 等国际刊物发表SCI论文50余篇。工作的科学价值和创新性得到国际同行广泛地高度评价;论文被SCI他引260余次。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9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个人自述:我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我小时候的生活非常单调,而读书成为我当时最大的爱好;从书中学到知识使我充实、让我快乐。我一直很喜欢物理,感觉能了解万物之理而造福人类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在我多年从事的科研工作中,探索所从事研究的奥秘让我痴迷。科研中每一点小进展都会带给我兴奋,而每一个困难又会带给我挑战;这种兴奋和挑战构成了我对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在科学的海洋中不断地探索自然的奥秘是我每天的幸福和快乐所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相信每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成功!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