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昆气候大会帷幕将启,人们期待着会议能在推进国际气候合作进程上有所突破。然而,自哥本哈根吹来的“冷风”仿佛仍使人感到阵阵寒意。

  哥本哈根会议的直接“后遗症”是“互信缺失”,其恶劣影响迁延至今。今年的历次谈判中,各方在减排承诺问题上意愿弱化,立场后退,各唱各调,相互要价。

  在“附件一国家未来承诺特设工作组”和“长期合作行动特设工作组”起草的谈判案文中,各方提出的保留意见充斥纸面。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继续回避历史责任,坚持以中国、印度等承担量化减排指标作为自身承诺的前提条件。欧盟等虽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中、印等自主行动的贡献以及“基础四国”的作用,但仍希望有所谓“更多的灵活性”。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减排行动透明度问题上的分歧也依然严重。美、欧等力图否定《巴厘行动计划》的明确规定,将适用于《公约》发达国家缔约方减排行动的“可测量、可报告、可核证”等原则强加于中、印等发展中国家。为此目的,还极力混淆哥本哈根会议上发展中国家为体现诚意与责任所接受的“国际磋商与分析”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