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厦大韩家淮院士Nature子刊发表程序性坏死研究新发现

2015.3.11

  来自厦门大学、浙江大学、Baylor 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证实,Ppm1b通过使Rip3去磷酸化调控了程序性坏死(necroptosis)。这一重要的研究发现发布在3月9日的《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杂志上。

  中科院院士、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韩家淮(Jiahuai Han)教授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韩家淮院士在世界上率先发现p38信号通路,并在这一研究领域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迄今已在世界主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9篇发表在Cell、Nature、Science上,14篇发表在Cell和Nature的姊妹杂志上。

  程序性坏死又称坏死性凋亡,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由死亡受体介导的caspases非依赖性细胞死亡模式,通常在凋亡被抑制的情况下发生,具有坏死细胞的形态学特征。研究发现,程序性坏死同细胞凋亡一样受细胞内信号因子的周密调节,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1)和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ip3)是其关键的调控因子。程序性坏死在炎症性病变、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肿瘤细胞的耐药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认为,Rip3主要通过形成称作为“necrosome”的Rip1 -Rip3促坏死复合物来实现对程序性坏死的调控。程序性坏死信号刺激下RIP1和RIP3可通过RHIM结合使Rip1发生磷酸化,同时在刺激因子作用下Rip3的Thr 231和Ser 232位点也发生自磷酸化,磷酸化的Rip1与Rip3结合成necrosome复合物来促进程序性坏死的发生。但到目前为止对于Rip3磷酸化的调控机制仍不是很清楚。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鉴别出了蛋白磷酸酶1B(Ppm1b)是一个Rip3磷酸酶,并证实Ppm1b限制了两种情况下的程序性坏死:即静息细胞中Rip3自磷酸化引起的自发性程序性坏死,以及在培养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诱导的程序性坏死。

  研究人员揭示,Ppm1b是通过使得Rip3去磷酸化,阻止Mlkl招募至necrosome选择性抑制了程序性坏死。进一步他们证实小鼠Ppm1b缺陷(Ppm1bd/d)可以一种Rip3依赖的方式促进TNF诱导的死亡,在TNF处理的Ppm1bd/d小鼠盲肠中Rip磷酸化增加以及组织损伤证明了Ppm1b在抑制程序性坏死中所起的作用。

  这些数据证明了,在体内外Ppm1b通过使Rip3去磷酸化负向调控了程序性坏死。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