块菌在商业贸易上称为“松露”。块菌是稀缺的生物资源,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和不可取代的生态价值,且由于其味特殊、价甚钻石,被誉为“厨房里黑钻石”、“上帝的食物”,而成为闻名遐迩的奇珍异馐。

  近十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国家知识创新工程及重要方向性项目的资助下,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刘培贵研究员及其带领的研究组先后对国产块菌的分类学、分子系统发育、菌根合成和根际微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澄清了部分种类的混乱,迄今确认在我国分布的块菌属种类有16种,其中包括两个新种即脐凹块菌Tuber. umbilicatum和阔孢块菌T. latisporum,以及2个新纪录种,即凹陷块菌T. excavatum和波氏球孢块菌变种Tuber borchii var.sphaerosperma(Chen et al., 2005; 2007; 2008)。基于ITS序列分析和大量野外考察及标本的形态解剖学比较研究,发现发表于台湾的屑状块菌T. furfuraceum是会东块菌T. huidongense的异名(Deng et al. 2009)。基于DNA分子的nrDNA-LSU、ITS和b-tubulin三个序列的单独与联合分析,结合大量的野外考察和标本形态解剖学对比研究,明确了一直存在着争议的国产黑块菌所涵盖5个种(Tuber himalayense,T. indicum,T.sinense,T.pseudohimalayense,T. formosanum和T. pseudoexcavatum)的种间界限。研究确认T. pseudohimalayense和T.pseudoexcavatum是同一个种,后者是前者的异名;T. sinense是T.indicum的异名;发现于台湾的T. formosanum因其所共生的宿主植物和地理分布明显异于T. indicum,并且在形态解剖上也存在一些特征上的细微差异,明确应该是一个独立的种。T.indicum在分子系统树上明显分布在两个支干上,显示至少是两个独立的系统发育种(Phylogenetic species)(Chen et al.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