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科研工作者的审评制度是否应改革?

2007.7.18

引用次数是否使你夜不能寐?最近几年,关于现通行的评价科学家的方法是否合理的争论愈演愈烈,科研单位对特定数字 ——被引用次数和项目资金看的越来越重。科研人员也许有标新立异的高见和颠覆传统观念的理论,但苦于缺少资金进行实验,也缺乏向国际顶尖杂志投稿的技巧。对于这些科研人员,晋升和竞争终身职教的路途可谓艰难。

当然,还有其它评估科研人员的方式,比如其在会议上的演讲、在公共论坛(包括网络)上与同行的交流。

终身职教制是否正在驶离轨道?我们评估科研人员的方法是否合理?科研人员获得终身职教后,是否有足够的支撑确保其继续做出重大成绩?针对这种种焦点问题,《科学家》杂志目前进行了网络调查。

注:1940年美国大学教授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 ,AAUP)和美国大学协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通过了《关于学术自由和终身教职的原则声明》这一经典文件以来,终身教职(Tenure)作为一项学者们自由从事科研教学活动的制度保证在高等教育领域,尤其是研究性大学中被广为采用。在这一制度下,教师一旦选择进入所谓的"终身轨(Tenure Track)"就将为了能够获得终身教职而奋斗若干年,在这段试用期以后,他们要么被晋升而得到这一终身教职,要么就得走人,这也被形象地称为"非升即走(up-or-out )".相比较而言,终身教职意味着长期而稳定的职位与收入,即使这一职位并非真的是"终身"的。1998年,据统计,全美所有授予学分的大学中,有 43.5%的教师已经获得终身教职或进入"终身轨",在所有专职教师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71.9%(U.S.Departmentof Education,2002)。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