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韶关:污染治理让不毛之地重结硕果

2016.7.06

   说起土壤重金属污染,广东韶关市仁化县董塘镇无疑是广东乃至全国范围内的“重灾区”。在这里,大部分的土地已经弃耕抛荒,一方面,是土壤重金属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难以保证;但从另一面来说,重金属污染的区域令许多农作物根本无法成活。

  2015年,让当地村民大吃一惊的是,在土壤重金属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块里,居然长出了花生。

  今年6月,《中国科学报》记者在董塘镇土壤污染治理试验田采访时看到,这样的实验和惊喜仍在继续。

  地里重新长出瓜果蔬菜

  西红柿、茄子、辣椒、黄瓜……正值生长旺季,在董塘镇铁屎岭村的一块重金属污染耕地上,瓜果蔬菜已经硕果累累。

  “这么长的豇豆我一餐只要三根就够了。”当地村民廖小能站在一排豇豆架前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这样的豇豆“自己可种不出来”。豇豆长势良好的奥秘,在于土地里施用了一种土壤调理剂。

  这种名为“健地丰”的土壤调节剂不是第一次让村民们惊讶。2015年,佛山市健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健地农业)的技术人员在土壤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块里施用了这种土壤调节剂,对重金属极为敏感的农作物——花生居然又长了出来。

  像廖小能一样,对于当地村民来说,植株能不能种得出来、作物能不能活是最直观的感受,也是他们最为朴素和简单的评价标准。事实上,“长出来”的意义就很不一般。记者了解到,在董塘镇的农田里,许多科研单位、企业都在尝试各种思路和方法进行土壤修复实验,但是修复效果都不甚理想。以棉花为例,董塘镇的棉花实验已经连续开展了三年,但很多试验田里的棉花仍表现出发育不良及死苗现象。

  既然花生能长出来,那么其他作物呢?今年,健地农业的实验扩充到了包括小白菜、苋菜、菜心、茄子、向日葵、甘蔗等在内的18种经济作物。

  “我们主要想验证‘健地丰’土壤调理剂在重金属污染耕地上对不同作物的影响,”健地农业技术人员蒋奇晋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我们在3月底将‘健地丰’作为基肥,施用了一次。”

  在施用了“健地丰”土壤调理剂和未施用的田块,凭肉眼观察,即可看出作物长势的明显区别。在未施用的地块,很多作物植株低矮,有的甚至无法出苗成活。

  “我们的实验思路是改变董塘镇种植结构,以种植经济作物来替代粮食作物,”健地农业董事长钟治舜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这样一来,既充分利用了耕地资源,又能阻止重金属通过食物链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7月3日,记者拿到了第三方检测机构出示的对该实验地块种植作物的重金属检测数据,除了茄子和苋菜重金属含量超标之外,其他全部达到了国家食品标准要求。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陈能场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从检测数据来看,实验效果比较理想。”

  不取出重金属也能治理污染土地

  值得一提的是,技术人员今年并未再在去年的花生地里施用土壤调节剂,在这样的情况下,花生依然出苗生长,和未施用地块的花生长势有明显区别。在另一片水稻试验田,他们也进行着这样的实验。2015年,早稻施用了“健地丰”土壤调理剂,其重金属镉含量达到了国家食品标准要求;晚稻在未重新施用的情况下,重金属镉含量也达到了国家食品标准,今年已是第三造种植且未施用“健地丰”土壤调理剂。

  “由于采用了肥料控释技术,在撒施于土壤后平均每年只水解约2%,从而保证了长效性,理论有效期达数十年。目前看,两年有效已经得到了实践检验,未来我们会做更长时间的跟踪记录。”钟治舜表示。

  正因为“健地丰”在仁化农田土壤污染治理中表现优异,今年,仁化县农业局也采用“健地丰”土壤调节剂对15亩水稻和15亩花生展开了实验。

  “还大地本色,予良田沃土。”可以说,这10个字凝练了健地农业对土壤健康的理解和他们对土壤污染治理的理念。“只有土壤恢复到健康、正常的状态中,才能保证粮食生产的产量和品质。”钟治舜解释说。

  在土壤重金属是否要“取”出仍存在争议的修复市场,在很多技术路线仍在重复高成本、操作复杂且效果差、有效期短的实践时,健地农业在土壤重金属修复之路上走出了新的路子。

  健地农业的土壤修复实践不仅仅在韶关。从几年前开始,健地农业就在湖南等地开展了土壤修复的实践,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效果。

  多点多地的大田试验证明,“健地丰”的效果明显,在降低镉等重金属的同时,还能显著提高水稻或其他农作物的产量。此外,还能做到土壤的修复与生产同时进行,不影响农产品生产周期,无二次污染,且操作简便,成本低廉。

  “健地丰”的实验和实践还在继续。“我们现在正在做‘健地丰’对氮磷钾肥料的增效实验。”健地农业技术负责人吕书记告诉记者,他们将根据农业生产和农田土壤的实际,不断改善、细化和开发新的产品。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