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

2013.2.01

  编者按:建设生态文明,要坚持发展和保护并举,重在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相信三个不同地区和行业践行绿色发展的经验,对我们建设美丽中国会有所启迪。

  黑色油田的“绿色希望”

  近年来,大庆油田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依靠科技创新,转变发展方式,探索出一条生产和环保并进、经济和生态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黑色油田展现“绿色希望”。

  绿色理念引领发展新路。如何克服油田快速开发过程中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努力延长油田的寿命,尽可能多产优质原油,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发展,成为摆在大庆油田人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经过深入思考和不断探索,油田人逐渐认识到:“黑老粗”的发展方式已不可持续,必须立足长远,从黑色向绿色转型,由高产快速开发方式向清洁、节约、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

  大庆油田把“环保优先”确立为企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企业总体规划、生产管理和组织安排等各个环节,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原油开采对环境造成影响。在总体规划上,制定实施《大庆油田可持续发展纲要》,坚持环保规划优于油田开发和地面建设规划,可能带来重大环境影响的区域和资源浪费严重的项目一律不开发。在生产管理和组织实施上,明确建设百年油田、绿色油田是“一把手工程”,牢固树立“不环保的油一吨不要,不绿色的效益分文不取”的环保理念。

  科技创新支撑绿色生产。油田生产中不仅要产生大量的采油污水,而且石油从地下抽取后,还需要回注大量清水保持地层压力。一方面消耗了大量的淡水资源;另一方面从地下采出的液体中,水的比例高达90%以上,油田每年产生含油污水4亿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此,大庆油田牢牢锁定含聚污水的处理、含油污水的利用、含油污泥的资源化、施工作业现场油水回收等环节的关键技术,以推进重大科技专项为龙头,全面整合各类科研项目,集中力量开展科技攻关,一大批高新技术支撑起全新的绿色油田。其中“大庆油田高含水后期4000万吨以上持续稳产高效勘探开发技术”荣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大庆油田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将含油污水处理达标后,在密闭状态下全部安全回注地下,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将含油污泥经悬浮、乳化处理后,用作深度调剖剂的成分之一,再回注到地层中,不仅解决了污油泥污染环境问题,还大大降低了深度调剖剂的费用。

  在大庆油田6000多平方公里土地上,共有7万多口油水井,5000多座各类站库,地下则有长达数千公里的集输管线,还有难以计数的各种辅助设施,这些设备既是奉献能源的“大户”,也是耗能排污的“大户”,在生产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电能、天然气和水资源。因此,油田人在日常生产中注重做“减法”,发明了独到的“立体节能”模式:通过布局优化、设计简化,控制规模,降低运行能耗;通过优化举升方式、举升参数和举升设备,提升机采用能效率,降低能耗;实施冬季不加热集输,改变集输方式,减少天然气消耗。

  制度建设保障绿色环保。为了实现绿色环保,大庆油田详细制定了“不让一滴油落到地上”和“油田开发到哪,绿色作业到哪,生态建设到哪”的生产规程,构建了以环境保护为核心的环境管理制度体系,突出了“管理、奖罚、考核、持续改进”的主导思想,对勘探、钻井、井下作业、油气集输、化工生产、地面建设等环节,都作出了严格的管理规定。

  大庆油田绿色转型的成功实践充分说明,只有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才能获得长远发展空间;只有坚持科技兴油、绿色采油,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才能续写大庆辉煌。

  崛起的绿色新城

  在2012年6月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上,中新天津生态城与美国洛杉矶县、法国南特市等6个城市一起被评为“全球绿色城市”。不到5 年时间,在8平方公里的南部片区,生态城绿色建筑拔地而起,草木植被翠绿连绵,河流湿地相映成趣,风车光伏电池板错落生辉……昔日的盐碱荒滩悄然变成一座现代化的绿色生态新城。

  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节约资源能源、改善生态环境的战略性合作项目。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在1/3废弃盐田、1/3盐碱荒地、1/3污染水面的贫瘠土地上建成一座30平方公里、35万人口规模、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生态宜居新城。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借鉴世界最先进的建设理念,按照中新两国领导人提出的“人与人、人与经济、人与环境和谐共存”和“能实行、能复制、能推广”的“三和三能”建设目标,详细编制了生态城指标体系、总体规划和绿色建筑标准;制定了低碳产业促进办法、综合水务管理导则和城市设计导则等一系列操作规范,努力打造绿色新城。我们精心绘制了“一轴三心五片”空间布局、“一岛三水六廊”生态布局的绿色发展蓝图和生态“路线图”,形成了以景观、环境、休闲等功能为主的城市“绿脉”。从清晰明确的节能环保、科技研发、文化创意、信息技术等绿色产业发展方向,到100%绿色建筑的标准体系、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不低于20%的能源供应体系,再到公交主导、慢行优先的绿色交通模式……生态城建设者们在不懈地探索绿色发展之路。

  我们全方位地开展绿色行动。在绿色环境建设上,积极探索盐碱地改良和景观绿化新方法、新技术,对重度盐碱地进行土壤修复和土质改良。目前,生态城的绿化面积已占规划建设面积的1/3,建成4座大型公园,南部片区已实现三季有花、四季有绿,天蓝气爽,环境宜人。加快推进重点区域的绿化景观项目建设,形成以“绿心、绿链、绿谷为主体,绿廊、绿网、绿环相交融”的生态布局。在加快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上,构建了连河通海的生态廊道,划定了5平方公里的生态用地,对原有自然湿地及鸟类栖息地实施严格保护,形成了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相得益彰的生态格局,新增野生动物18种。在绿色建筑设计上,制定了国内首个地方性的绿色建筑管理规定,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技术细则。通过实施绿色建筑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综合示范项目,建成了近400万平方米的绿色建筑,9个项目获得中国、新加坡等国绿色建筑奖项,成为国家首批“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在绿色交通运行上,建成了100多公里的绿道,开通了20多条车辆全部使用清洁能源的公交线路,努力使区内绿色出行比例达到90%。

  目前,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取得实质性突破。区域内占地3平方公里、历经40年污染的污水库得到彻底根治,改建成了清净湖和湿地公园。建成了一个10万吨日处理能力的污水处理厂,通过污水处理、雨水收集及海水淡化3种途径,初步形成了解决缺水地区城市供水的有效模式。引进瑞典先进技术,探索建设了真空气力垃圾输送系统,初步形成完整的垃圾减量化和循环利用产业链。

  绿色低碳产业已呈加速聚集态势。围绕创建首个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的目标,把少占资源、少耗能源、没有污染、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等作为产业发展重点,努力打造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现代产业体系。规划建设了国家动漫园、国家3D影视园、生态科技园、生态信息园和生态产业园,强化招商引资,努力打造绿色产业集群。目前,绿色低碳的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生态城的主导产业。

  全面实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工程。编制了可再生能源发展总体规划,重点开发了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大幅上升。生态城已入选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获得了“金太阳”资金补贴;建成全国目前最大的智能电网并已投入使用。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荒滩到新城,一个充分体现节能、环保、宜居等特点的现代化生态新城迅速崛起。

  “长三角”的一颗璀璨明珠

  江苏省泰州市地处长江三角洲,与苏州、无锡、常州三市隔江相望。作为一个刚刚组建16年的地级城市,泰州市在一张白纸上规划,从微薄底子上起步,经历了艰苦创业、奋力赶超、快速崛起的进程,走出一条富有自身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绿色引领,举全市之力打造中国医药城。长期以来,泰州传统产业比例偏高,产业链条偏短,技术依存度较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偏低,越来越跟不上世界技术革新和绿色发展的浪潮。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刻意识到必须以先进的发展理念引领新兴产业、绿色经济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此,我们紧紧依托扬子江药业、苏中药业、济川药业等本地著名医药企业的资源优势,抢抓科技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机遇,举全市之力打造国家级医药高新区(以下简称“中国医药城”)。2009年5月,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挂牌成立,成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医药高新区。目前,中国医药城已吸引国内外56家知名大学、研发机构进驻,470多家医药企业落户,先后取得了400多项医药创新成果,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在中国医药城的示范带动下,泰州市又先后获批国家出口加工区、国家船舶出口基地、国家级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国医药城日益成为泰州产业结构转型的“桥头堡”和主阵地,成为引领泰州绿色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

  绿色转型,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国医药城的实践经验进一步坚定了泰州市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信心与决心,大力实施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重构产业体系和发展版图,着力构建更符合绿色发展、低碳发展、高效发展要求的产业体系。全面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这一传统优势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若干新兴产业集群,形成具有泰州特色的“1+3+N”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了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成功转变。2011年,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2063.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34.5%,比2007年提高了6.4个百分点。

  绿色发展,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率大幅提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延长产业链条,通过改进工艺、强化管理,提高材料利用效率和成品率。充分利用城市生活垃圾、污水、污泥,发展垃圾发电。此外,泰州市还以建设生态名城为抓手,大力开展“蓝天、碧水、绿带”工程和“美好城乡建设行动”。“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关闭小化工、小电镀、小冶金企业 210家,淘汰落后高耗能设备4518台(套),陆续建成了中心城市北部生态区、原生态长江绿带和里下河湿地风光带,既遏制了资源消耗过高、污染严重行业的重复建设,又修复了全市的生态环境,区域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90.9,不断增强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绿色布局,率先推行区域开发功能区划分。泰州市十分注重产业空间布局的科学规划与调整优化,率先在江苏省探索推行功能分区理念,将全市区域划分为重点开发、适度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4类功能区,严守“生态红线”,走“产业集聚发展、人口集中居住、资源集约利用”之路,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如今,在泰州市境内96.3公里的长江岸线上,已建成了18个禁止开发的生态功能保护区,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通过大力推进绿色发展,2011年泰州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400亿元,实现4年翻番,所辖4个县级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在经济建设取得明显成绩的同时,泰州市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幅连续4年全省第一。目前,泰州市已创建成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宜居城市,所辖4市全部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32个乡镇进入国家生态乡镇行列,46个乡镇进入省级环境优美乡镇行列。

  实践一再启示我们,一个地区只有坚决摒弃只看经济增长、不顾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错误政绩观,摒弃先发展后治理的传统路径,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