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四大尴尬”

2011.5.09

  虾粉、漂白蘑菇、瘦肉精、染色馒头……类似食品安全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从市场到企业再到市民的餐桌,其间每道环节都有相应的监管,然而,多个部门管不好一块猪肉、一杯奶、一个馒头……这其中监管环节有漏洞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由于现状由来已久,有些还不是很容易就能改变的。这些监管中的漏洞并非深不可测,只要是每天买菜的市民就能感受得到。日前记者就食品安全的相关环节进行了采访,同时也采访到很多市民的经历、想法、建议,在此一并呈现。

  尴尬一

  农贸市场对食品质量出问题不赔偿

  在竹辉路的养蚕里农贸市场,负责农产品检测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市场方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每天都会对现场销售的蔬菜进行抽样检测。养蚕里农贸市场内共有100多个蔬菜摊位,日销蔬菜的品种超过50个,工作人员每天从这100多个摊位中,抽取4到5个摊位的单个蔬菜品种,进行农药残留等项目检测,检测结果每天公布在农贸市场的电子墙上。

  记者了解到,由于抽样检测的对象采取“轮流制”,且每天只抽取单个品种蔬菜进行检测,这就意味着今天被抽检到的摊位,距离下次被抽检有长达10多天的轮空周期,单个品种蔬菜抽检合格就“等同”于该摊位所有的农产品都合格。“在轮空的这10多天里,摊位所销售的蔬菜质量与安全如何保障?为什么不是每天对所有的摊位和所有蔬菜进行抽检? ”面对记者的提问,养蚕里农贸市场的工作人员表示,全面检测是一个“很不切实际”的提议,“现在每天检测需要花费数十元的成本,如果全部摊位都检测,检测成本就要乘以20,如果全部蔬菜都检测,成本就要再乘以50,这是多么巨大的一个数字,这还没有算上人工费和购买检测机器的成本,如此高额的费用农贸市场是承担不起的。 ”

  高级农艺师、苏州市土壤肥料站副站长张导介绍,目前市区农贸市场上采取的检测方法,已属于成本相对低廉的快速检测法。相比之下,南环桥市场作为食品安全的第一道关,其检测仪器更精密,检测的数据结果也就更权威,从这里销售出的蔬菜也相对更安全。但其检测成本也更高昂,出于成本因素考虑,该检测系统在目前市区农贸市场难以普及。

  正因为如此,市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农贸市场里95%以上的农产品都从南环桥批发市场购入。通过对摊主的采访,记者了解到有部分摊主的菜不是从南环桥市场批发的,那么对于另外的5%呢?如果出现“漏网之鱼”,市场又如何处置呢?

  据工作人员回忆,市场内确实曾经出现过市民购买的猪肉加热后变成绿色的情况,但当事人并未食用,因此市场方敦促摊位退款后,就结束了这起纠纷。“对这些销售问题农产品的摊位没有进一步处理吗?”相关负责人表示,农贸市场方只提供租赁,无权对这些摊位进行处罚或清退,但他们会向上级部门汇报。而从部分摊主的口中记者也了解到,如果出现纠纷,市场管理方往往是让消费者直接找摊位赔偿。

  业内人士表示,农贸市场与商场、百货商店的经营模式不同,其对市场里出现的质量问题不负全责,质量问题是摊主的事情。这种只管收取摊位费而不用对质量负责的经营模式一天不改,农贸市场里卖出来的农产品质量就得不到根本的保证。

  记者随后又走访了市区里河、彩香、友谊等多家农贸市场,发现情况大同小异。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农贸市场检测项目较为单一,且多为抽检。

  建议:市场管理方应该有更多的责任担当,而不仅仅是开个市场,收个摊位费。一来对进入市场的食品要把好关,二来一旦发现问题,不光是摊位的事情,管理方也不能免责。

  尴尬二

  市民自检遭遇“高成本”

  日前家住友联新村的彭老伯听说荧光增白剂再现市场后,对身边菜场的蘑菇不放心起来。

  尽管这次被污染的是自己从来也用不到的爆米花桶,但彭老伯总感觉荧光增白剂会影响到平时爱吃的蘑菇。为了让自己放心,近日他特地买了附近菜场里看上去非常白嫩的菇类,通过咨询打听找到了本地一家较为权威的检测部门,想给买到的蘑菇做个全面检查。这家权威检测部门在文曲路,彭老伯从友联新村坐公交去那儿往返共花费了约2个小时。然而,这来回一趟彭老伯手中的新鲜蘑菇一颗未少:并非检测已经完毕,而是他自己放弃了检测。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兴致正浓的彭老伯望而却步?原来,检测部门的工作人员告诉他,市民自己送检是要掏钱的,如果测定的仅为荧光增白剂一项,那光一个批次的蘑菇就得自费200元。不仅如此,由于检测部门任务繁多,彭老伯送检的蘑菇要排一、两天的队才轮得到检验。

  200元的检测费以及两天左右的检测时间,这样的成本对彭老伯等普通市民来说并非承受不起,而是不值得。他认为,上等的蘑菇一斤也就8元左右,便宜时甚至只有4、5元,要花200元才能识破它们的“真身”相当不划算,何况还需等上两天,恐怕届时那袋蘑菇早就变了味儿。

  彭老伯说,检测蘑菇纯粹只是一时兴起,其实就算检测是免费的,他也不会老拎着食品拿去送检,“那地方离我家太远了,要是常往那儿跑,别说检测部门了,我都嫌麻烦。”彭老伯私下琢磨,如今检测方法越来越先进,很多指标都能通过快速检测来判定,能不能把这一方法也引入老百姓身边的菜场?

  建议:相关部门可在市场内开设一个快检点,针对近期的一些市场检查热点如洗虾粉、荧光增白剂等,对摊位上菜农的鲜蔬先进行体检,从而保证流入市民菜篮子的食品是安全的。

  尴尬三

  “曝光不点名”无助于监督

  “前阵子有报道称苏州发现了农残超标的蔬菜和荧光蘑菇,但却没说在哪个菜场发现的,你说这样的曝光不是毫无意义么? ”卞阿姨是苏安新村的居民,退休后就在家照顾孙子,生怕买到曝光食品的她异常关注各类新闻。不过,有些部门“曝光不点名”的做法让她非常不理解,“我因为不知道是哪个菜场出现了问题,所以只要是被曝光的蔬菜我统统不敢买。 ”

  卞阿姨告诉记者,虽然那次抽检的平均合格率为97.97%,看上去挺高的,但我最关心的还是那2.03%。不过当她把报纸翻了遍后,依旧只看到模糊的表述,迫切想知道的信息一个没看到,这让卞阿姨极度失望。卞阿姨说,她很想知道被查出问题菜的究竟是哪个市场、哪个摊位的?如果曝光出来,大家都不去那个摊位买菜了,看他进货的时候要不要仔仔细细的?卞阿姨觉得,相关部门还是把信息完全透明化好些,“这些部门才是我们老百姓的‘火眼金睛’哪,但要是看出来了不告诉百姓,那又何必去查呢? ”

  据了解,相关部门都有对市场上的食品进行检测的职权。而往往大部分检测结果仅仅以一个百分比的数字出现,对于销售不合格食品的市场、超市等经营主体的披露缺乏一个常规机制。曝光但不点名,此类“善意”无异于纵容。

  建议:信息公开有助于百姓了解食品安全的动态,同时对市场也能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优胜劣汰,消费者的选择是引导市场走向良性的利器。

  尴尬四

  批发市场抽样检测无处置权

  作为苏州的“菜篮子”,南环桥市场承担了为苏州市区供应大部分鲜活肉类、水产、蔬菜的职能。那么进入这一市场的食品,是否有着周密的检测系统呢?

  昨天下午,记者在南环桥市场食品安全检测中心看到,这里被抽样检测的农产品样本井然有序地排列在一起,每一份样本上标有详细的检测时间、检测结果和相关来源。

  相比农贸市场不同的是,南环桥市场的检测项目更广,除了蔬菜和水果必须检测有机磷、有机氯等农药残留物外,进场干货必须检测二氧化硫、吊白块(添加剂),水发食品必须检测甲醛,肉类必须检测瘦肉精,食用菌必须检测荧光增白物质(添加剂),腌制品必须检测亚硝酸盐等等。

  根据南环桥市场的食品安全准入制度,每一辆进入市场的货运车都必须接受检测,“车上装了多少品种,就抽几份样。 ”随后,车辆上的货物必须等待检测报告出来后才可处理,检测合格的进场交易,不合格的则进行销毁或清退处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检测项目种类繁多、检测量大,南环桥市场每年投入农产品检测的费用为100多万元。

  如果单从检测项目及批次密度而言,南环桥市场的检测系统十分强大。然而,这样的系统却面临着一个很大的尴尬。“从法律角度来说,南环桥市场不是执法部门,是无权没收和销毁供货商的农产品的,所以当供货商提出不予销毁时,我们只能将他们的商品清退出场,不得在南环桥销售。 ”南环桥市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旦发现不合格的产品,他们没有处置权。

  据介绍,一般检查出不合格的农产品,市场方会立即进行抽样复检,复检结果如仍不合格,市场方会主动向供货商出示检测报告,并要求供货商将该批次的产品全部运送至南环桥市场的垃圾场进行销毁。事实上,这样的处理方式并非所有的供货商都会配合。按照程序,发现不合格产品,市场应向主管的工商部门汇报,由工商部门进行处理,市场无法掌控这些不合格的农产品最终流向了哪里。

  建议:对于检测不合格的摊位和供货商,不应使其农产品产生二次流入市场的机会,而应由执法部门予以扣留查处。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