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疫苗产业期待迈出国门

2013.10.10

banquan12.jpeg

  疫苗产业已成为近年来医药市场上异军突起的领域。

  目前,世界疫苗市场规模已经超过200亿美元。据全球资讯机构PharmLive预测,全球疫苗市场还将以每年14%的速度增长,到2014年,全球疫苗市场总规模将达350亿美元。

  《中国科学报》记者从第三届中国疫苗聚焦峰会上了解到,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疫苗生产国及使用国,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疫苗品种的丰富性、研发的创新性、生产技术的先进性以及国际认证的成熟度等方面仍差距较大。

  对此,中国国家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国际合作处副处长李瑞国认为,中国疫苗产业必须要从生产国向供应国转变,而开展国际合作则为中国疫苗“走出去”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本土疫苗产业落后我国虽然是世界最大的疫苗消费国,但却非强国。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预防所所长吴疆用八个字形容中国的疫苗产业:“盲目跟进,孤芳自赏。”在他看来,生产和需求严重脱节,是企业盲目跟进的后果之一。

  以4价流脑疫苗为例,据中国流脑疫苗的疾病调查发现,流脑主要是A脑和C脑为主,Y脑未发生过,W135型迄今为止只有不到20个病例。另外,以伤寒疫苗为例,北京市去年虽然引进了伤寒疫苗,但是现实中并未发现病例,根本就没有必要常规接种,疫苗也销售不出去。

  吴疆称,研发、生产、使用和管理的严重脱节,最终导致我国原创疫苗技术严重缺乏,老产品几十年也得不到更新换代,而新产品也迟迟得不到应用。

  北京民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海发也坦言,中国疫苗产业与世界水平差距较大。“中国多为减毒、灭活或裂解疫苗,产品层次较低,同质化竞争严重。而且国内没有可靠的动物模型用于临床前疫苗评价,对一些疫苗的免疫相关性机制还不清楚。”

  天津康希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宇学峰认为,我国生产的疫苗多以仿制为主,新药开发进展缓慢,国内申请注册的疫苗大多数都是传统疫苗,新型疫苗如新型结核病疫苗、轮状病毒疫苗等创新开发能力却不足。

  市场格局正在改变在李瑞国看来,疫苗从研究到生产和应用都需要政府资金支持、生物安全管理、科学家研究和企业界转化,而要想提高整个流程的效率,国际合作就成为必然趋势。

  “全球疫苗行业的发展特点之一就是行业整合加快。大规模并购使得疫苗行业整合度越来越高,布局也更趋集约,其背后的商业价值也越来越有吸引力。”李瑞国说。

  目前,全球有超过20家企业被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定为疫苗生产商,其中,GSK、Merck、Pfizer、Novartis和Sanofi为全球疫苗市场份额的五大巨头,把持着全球市场比重的85%以上。

  李瑞国称,世界医药市场的消费比重与世界经济的总体形势呈正相关,但因美、日、欧市场逐渐饱和,世界医药巨头正在努力开拓新兴市场,以期成为新的销售增长点。

  中国疫苗市场的巨大潜力吸引了众多跨国疫苗制造巨头前来淘金。近年来,外资与民营企业携手共同开拓市场的趋势更是波涛汹涌。

  去年3月,全球生物制药巨头诺华宣布并购浙江天元,完成在中国疫苗市场的布局;去年底,葛兰素史克收购与深圳海王合资的疫苗厂的剩余股份,并将在中国生产季节性流感疫苗;智飞生物(300122,股吧)与美国默沙东继签订《市场推广服务协议》之后,还将继续开展轮状病毒疫苗、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等项目的合作……

  另一方面,许多创新型生物技术公司本身在融资方面的困难,使其不得不寻找与大药企合作的机会,因而也为之后的收购创造了条件。

  毋庸讳言,中外联手或将共同做大中国疫苗的市场蛋糕。

  互利共赢

  “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同样离不开中国。”李瑞国指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疫苗产业已经具有自身特点和优势,初步建立了免疫规划疫苗的规模化产能,掌握了基本的疫苗研发生产技术。而与国际上疫苗研究的先进国家、国际组织或企业合作,则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局面。

  慧聚生物创投有限公司总经理廖想认为,中国疫苗公司应该把眼光放在全球,寻找更好的制造工艺和新产品、新技术,同时找到合资、出口等做大做强的商业机会。而外资企业也在中国物色更好的营销团队和研发团队,包括生物技术公司、大学、研究所等。

  “总之,通过国际合作,国内外双方都会获得各自的利益。跨国公司能不断扩充产品线,补充自己产品的不足,而中国公司也能够获得新技术以及出口的渠道。”廖想说。

  李瑞国称,我国要实现从疫苗主要生产国到主要供应国的转变,打造中国在国际公共卫生领域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中国疫苗产业仍须进一步提升自身实力。要积极通过自主创新和合作引进等形式,打造一批产权清晰、创新性强、产业化程度高、具备国际市场前景的高质量疫苗品种。

  李瑞国表示,未来国际合作的主要目标要以中国及国际公共卫生需求为导向,整合内、外部资源,推进重点产品的研究开发和公共卫生亟须疫苗的产能储备。

  同时,还要重点关注传统疫苗的工艺技术改进、品质提升和更新换代;推动新型多联多价疫苗和创新性疫苗的研究、临床开发和产业化。

  另外,也要完善国产疫苗临床评价体系,搭建国际化认证平台,同时也要培养、储备疫苗研发、产业化和国际化认证人才队伍。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