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中蒙有望签燃气项目和供应协议 能源合作迎新契机

2014.7.29

  有外媒报道称,蒙古国可能将在8月份中国高层领导到访期间,与中国石化签订燃气项目和供应协议。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对访问事宜并无确定答复,但明确指出,中蒙加强能源合作是大势所趋,互补性明显,若该项目得以落实,中蒙能源合作将实现名副其实的“双赢”,开辟全产业链合作模式的新思路。

  日前,彭博社援引蒙古国经济发展部副部长初伦巴特的发言称,蒙古国可能将在8月份中国高层领导到访期间,与中国石化签订燃气项目和供应协议。报道称,该协议的签订将帮助中国扩充能源供应,并有望重振外资在蒙古的投资。

  国际商报记者就此项目向商务部有关司局求证,并未得到确定答复。但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一致认为,该项目若能真正落实,将为双方带来实际效益,而中蒙间能源领域的合作也将在两国经贸关系紧密的背景下得到大力推动。

  落实则为双赢

  据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刘毅军介绍,我国国内的煤制气生产大多仍处于示范项目阶段,市场准入、监管等一系列标准尚有待完善。因为没有长期正式运行,煤制气所要求的技术、经济实力及对资源、环境产生的影响还不十分确定。

  今年7月,国家能源局再次发布《关于规范煤制油、煤制天然气产业科学有序发展的通知》,重申规范相关产业有序发展的重要性,明确规定地方发改委和能源局不能违规审批任何煤制油和煤制天然气新建项目,所有审批权限收归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

  “与我国相比,蒙古国的环境容量更高,煤炭资源也比较丰富。如果蒙古矿业部所说的项目能够落实,将会成为中蒙两国能源合作的一个现实的结合点。”刘毅军说。

  有了中国的巨大市场,在蒙古国建设煤制气工厂和运输管道有助于增加资源价值,促进当地就业、增加税收,可以说收益获得了保障;中国则获得了清洁能源,同时解决了一直困扰中国发展的水资源和环境问题,是名副其实的“双赢”。“这样全产业链的合作模式,也是中蒙两国能源合作的新思路、新尝试。”刘毅军指出。

  在煤制气项目推动之前,中蒙之间煤炭贸易大都是没经过加工的煤炭直接出口。2013年底,蒙古国总理阿勒坦呼亚格曾表示,蒙古国将继续扩大煤炭生产规模及出口量,并将致力于研究煤制气、煤制油等高附加值产品。

  据中国煤炭市场网国际部经理韩雷介绍,蒙古国煤炭储量巨大,开采出的煤质也很好,而本国消化的能力非常小,又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绝大部分出口都流向了中国。

  能源合作为重头

  在引人注目的煤炭贸易背后,是中蒙两国经贸合作逐步加强的趋势。

  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吴宏伟在采访中告诉国际商报记者,由于地理位置毗邻,蒙古国在历史上和中国的经贸关系一直较为紧密。最近几年来,中国一直是蒙古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也是其主要投资来源国。“蒙古是中国非常重要的周边国家,长远来看,中蒙两国的经贸关系还会继续发展下去,能源领域的合作也将得到极大推动。”吴宏伟指出。“作为上海合作组织的观察员,蒙古国一直对上海合作组织内部的区域经济合作非常积极;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形势下,唯独中国的经济发展活力较为旺盛,因此蒙古国加强同中国合作的愿望比较迫切;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也会进一步密切中蒙两国的经贸联系。”商务部研究院欧洲研究部研究员刘华芹一口气列举了两国加强经贸联系的系列背景。

  在经贸领域中,蒙古国对能源合作和通道建设尤为看重。蒙古之声此前曾报道,习近平主席计划在今年8月份正式访问蒙古国,中蒙双方届时有望在工业园区建设、铁路等领域进行合作交流。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蒙古国和中国在几年前就开始进行油气合作,并吸引了中国企业的大量投资,近几年合作范围逐渐扩展到煤炭。

  “以前,中国进口煤炭的来源地主要是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国,但今年开始转向了南非、蒙古、西南邻国等,可能与中国的海外能源投资战略转移有关。”该人士表示,“比如中缅油气管道的开辟,就反映出中国在周边营造能源供给环境的意图,毕竟陆上能源通道比海上更为安全。”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