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重荷难以前行 轻装方可致远

2015.9.23

  根据国务院统一部署,各地要在2016年底前完成环保违规项目的清理整改任务。当前,各地正在加快推进这项工作,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山东省清理环保违规建设项目7019个,总投资7075亿元,确立了“淘汰一批、规范一批、完善一批”的分类处理思路,为各地妥善化解环保违规项目这一历史遗留问题、确保“十三五”环境保护轻装上阵提供了有益借鉴。

  清理环保违规项目直接关系推进环境保护、维护市场秩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直接关系“十三五”能否轻装上阵

  由于历史等多方面原因,当前各地普遍存在一些环保违规项目,有的未批先建,有的批建不符,有的未批先试,有的治污设施不配套,有的不符合产业政策,有的不符合区域规划,不一而足。这些项目中,有的问题是“先天”的,上马之时就不合规、不合法;有的是“后天”的,刚开始没有问题,或者没有显现,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来。

  总体上讲,这些都属于历史遗留问题,背后也有着深层次原因。放在当下来解决,已经成为各地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大量环保违规项目长期游离于正常监管之外,对环境安全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同时,部分违规项目生产技术先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管理要求,但由于手续不完备,影响企业长远发展。

  对这些环保违规项目,化解得好,就能甩掉包袱轻装上阵,化解不好,负重阻碍前行。近年来,各地越来越意识到环保违规项目的负面影响,也一直在努力清理,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来看,仍然不彻底、不到位,一些深层次矛盾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有必要开展一次清理整顿。

  从以往的实践来看,环保违规项目清理之所以不彻底、不到位,很大一个原因在于,一些地方担心会影响经济、财政和就业等。不可否认,清理环保违规项目,有可能对暂时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但长远来看,这一历史遗留问题迟早要解决,越往后推就会变得越复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就越大。

  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当下,各地需要强化这样一种认知,集中清理整顿环保违规项目,为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不仅不会增大反而能够缓解下行压力。利用好这一契机,不仅可以缓解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而且有利于实现二者的协调与共赢。从这一意义上说,谁能够率先在清理环保违规项目上取得突破,也就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和先机。

  今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明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选择这样一个时间段集中清理整顿环保违规项目,有着深远的战略考量。可以说,这次集中清理整顿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十三五”的环境保护能否轻装上阵,也直接关系着“十三五”的经济社会发展能否负轻及远,马虎不得,放松不得,应付不得。

  清理环保违规项目需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具体项目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分类施策,对症下药,避免“一刀切”

  从各方面披露的情况来看,环保违规项目量大面广是一大共性。资料显示,全国111个煤炭矿区中45%的规划环评滞后于规划审批。今年上半年开展的全国环保大检查发现,3万多家企业存在着建设项目违法问题。山东省7019个环保违规建设项目总投资高达7075亿元,内蒙古2206个违规项目涉及8000多亿元“问题投资”。

  环保违规项目数量如此之大,涉及面如此之广,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要求各地务必认真对待,审慎分析,妥善处理,找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点和契合点。总的原则是,既不能因为清理环保违规项目而不顾经济、财政、就业等,也不能因为经济下行压力大而对这些违规项目不顾不问、放任自流,要做到兼顾、共赢。

  这些业已存在的环保违规项目,背景成因不一,违规程度和方式不一,环境影响不一,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不一,技术和环境管理水平不一,所在行业产业政策也不一。这就决定了对待违规项目不能搞“一刀切”,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项目具体解决,该完善的完善,该整改的整改,该关停的关停。

  要像山东那样,分类施策,对症下药,有力、有序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对污染严重且治理无望的落后产能,依法责令停业关闭,即淘汰一批。对符合产业政策但达不到环境管理要求的已有项目,实行限产或停产整治,对在建或建成未正式投运项目,依法责令停止建设补办手续,即规范一批。对符合产业政策且达到环境管理要求的已有项目,开展现状环境影响评估,依法完善环保手续,即完善一批。

  可以预见,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很多问题、很多困难,甚至会面对比较尖锐的利益博弈、矛盾冲突。这既要求各地要坚持实事求是、依法行政、分批处理、防范风险、统筹兼顾、力求共赢的工作原则,更要求各地创新工作方法,讲究工作技巧,将配套政策考虑得更周全一些,将引导服务提供得更具体一些,这考验着各级党委、政府的执政智慧和执政能力。

  现在,距离2016年年底完成违规项目清理工作的截止时间,只剩下一年多,时间紧、任务重。那些清理整顿进展还相对较慢的地方,不妨借鉴山东等地的经验做法,紧紧抓住国家集中清理违规项目的重要契机,不等不靠,不推不拖,主动施策,借势而为,为环境保护减压,为经济发展蓄力。

  祛沉疴的同时更要防新病,各地要严格执行环境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从源头上严防出现新的环保违规项目

  类似的清理、检查、整顿工作,各地之前大多也都组织过,但往往似一阵风,风来草自偃,雨过地皮湿。一些地方甚至存在拖沓应付的嫌疑,导致问题越积越多,越积越复杂。这一次集中清理整顿,一定要动真格、出实招,严格执行既定时间表和路线图,重视到位,措施到位,监管到位,责任到位,确保不留尾巴,不搞特殊,取得实效。

  清理旧的违规项目的同时,各地一定要严防出现新的违规项目,否则老的项目还没清理完,新的违规项目又出现,新老问题交织,永远解决不了、处理不好。尤其是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不少地方面临着稳增长、保就业等多方压力,上项目、上大项目的冲动仍然很高,容易放松环保要求,这一动向有必要引起高度警觉。

  环保违规项目越积越多的背后,很多都有把关不严、疏于监管的原因。有些地方政府明知项目不合规、程序不规范,仍坚持要上,甚至为项目审批大开绿灯。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就要落实地方政府的属地责任,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审批行为严格追究责任,倒逼各地严把审核关口,严格准入条件,管住空间红线,守住总量红线,把住准入红线。

  新《环境保护法》明确要求,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发利用规划,不得组织实施;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基于此,严防出现新的环保违规项目,必须增强环评刚性约束,严格落实环评制度,确保环评要求得到执行。

  环保违规项目大量存在,看似环境问题,实则是发展问题,看似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实则也是发展自身的问题,是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问题。众多违规项目长期得不到彻底清理,反映出当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依然突出,转型发展的任务依然很重。如果依旧依赖原有的发展路径,沿袭旧有的发展模式,这一矛盾很难得到彻底解决。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针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文件,从顶层设计层面为破解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做出了部署。确保这些政策真正落地,就是化解历史遗留环境问题的一把制度利剑,也是严防出现新的环保违规项目的一道重要制度闸门,各地要结合实际创新性地加以落实。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