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北京空气质量监测科学性遭质疑 网友呼吁减少污染

2011.11.02
新华调查

  是“颗粒”大小之争,还是“污染忧虑”太重?

  ――北京空气质量监测科学性被质疑事件调查


  在整个中国中东部多省市盘踞了近一周的大雾天气2日终于出现转机,北京市气象台于1日17时10分解除了此前连日发布的大雾黄色预警。

  但是,首都北京连续4天大雾弥漫,由此导致的空气质量超标问题再次令“环境监测方式、数据”成为热点议题。尤其是来自某国大使馆的监测数据又一次成为网民的比对对象。监测10微米污染颗粒和监测2.5微米污染颗粒究竟谁更科学?民众该信谁?新华社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连日大雾引发“污染忧虑”

  自10月29日以来,北京连日大雾笼罩,空气污染情况恶化,有多位网友发微博指出某国驻华大使馆的监测站显示北京空气污染已达“危险(hazardous)”水平,但北京市环保局同期的数据显示,当日北京的空气污染水平为“三级轻微污染”。

  “中外监测北京空气质量数据不同”成为近日的微博热点话题,不少网民在转发外方的监测数据并向环保部门提出质疑。网友争论焦点主要集中在中外监测标准的差异上面。

  记者了解到,某国驻京大使馆主要监测PM2.5的颗粒,即直径小于2.5微米的悬浮颗粒。某国驻京大使馆自己建立的空气质量观察站,每小时更新一次实时记录的北京PM2.5颗粒指数;北京环保部门主要监测PM10的微粒,即直径小于10微米的悬浮粒子。

  也有网友认为,口水仗没有意义,应考虑如何行动,携手改善环境。网民“北京明天更好”在微博上说:这两天空气质量极差,外国使馆也跟着闹腾,至于监测地点和方式都是专家层面的争论,老百姓的切身感受是“差”,那怎么办呢?是继续天天开贡献尾气?继续使用一次性木筷毁掉森林?继续乱扔垃圾污染已经少得可怜的地下水?醒醒吧!口水仗没有意义,还是想想我能做点啥吧!

  中外监测标准和对象不同,对比并不科学

  “今天肯定是个污染天。”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1日在自己的微博上写下这句话。他对记者说,以现在的污染排放强度,雾不散污染很难得到改善,北京的空气质量尚未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

  “污染就是污染,比标准值高出一点也是不对的。但我仍然会说,自己和自己比,北京的空气质量确实有进步。”杜少中说,每年北京在秋冬转化的季节期间都会或多或少的遭遇大雾、静风、静稳等不利气象条件,如果是前几年,遇到这样严重的、持续的大雾天气,北京的空气质量一般是一天加重一个等级,今天三级,明后天就四五级了,但这次三级天已经扛了好几天了。

  至于网民对中外监测结果不同的质疑,杜少中对此表示,某国大使馆监测的是即时浓度,发布的是小时值,而环保局发布的当天空气质量指数是前一天的中午12点到当天中午12点,24小时日均浓度所换算出的空气污染指数。

  “不是一把尺子,另外监测对象也不同。”杜少中说,PM2.5和PM10的悬浮粒子是不同的观测对象,构成成分也不同。

  “雾天并没有任何问题,但北京逢雾就极易空气质量超标,只能说明减排力度还不够,目前的城市污染排放量还是太大,仍需要不断努力消减排放。”杜少中认为,此次网络热议、质疑声频现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环境科普知识匮乏,他认为目前针对大气环境监测方面的科普实在是太弱、太迟,环境信息服务也不够人性化,造成误解和猜疑。

  记者注意到,杜少中近日在其微博上写下这样一段话:“前些年我们监测并公布的是粒径在100微米以下的总悬浮颗粒物,后来改为10微米以下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肯定还会监测并公布PM2.5甚至是PM1。但必须记住的是,这些改变唯一的根据是我们中国、我们北京自己大气污染防治不断深入发展的需要,而不是看哪个大使馆在干什么。”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