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全国生物医药色谱会大会报告(二)

2012.4.26

  2012年4月21-22日,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及相关技术学术交流会在美丽的山城重庆成功召开。大会设立主会场和3个分会场,其中大会报告16个、分会报告90个、征集墙报论文100篇。

  大会报告内容广泛,涉及色谱及色谱分离材料最新技术进展、烟草特有亚硝胺分析、生物标志物及毒剂溯源检测、毛细管电泳方法研究、新药领域的最新色谱技术、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环境分析检测荧光免疫芯片、代谢组学研究、蛋白质组学研究、新型化学污染物分析等。以下是精彩的大会报告报道。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陈义教授

  来自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陈义教授为大家介绍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方法与应用。陈教授在报告中讲到可原位实时或动态分析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化学反应过程,测定相关的热力学与动力学参数,在DNA、蛋白质、糖及糖缀合物等一系列重要生物分子识别、筛选等分析中具有重要或潜在的应用,可开发成药物筛选的新工具。它还能与分离方法如色谱、电泳、电化学、质谱等方法联用,构建更加强大的分析新工具或新平台,具有良好的研究发展前景。陈教授在报告中主要介绍了SPRi的发展概况,重点汇报所在实验室在SPRi上的研究进展,包括相关仪器装置的研发、方法发展、应用研究等。

  陈教授重点指出在组学等面向高度复杂样品的研究领域,发展一种全新概念的方法即SPRi非分离分析技术并因此展开了一些探索,虽才开始,但已经初露端倪。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梁鑫淼教授

  来自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梁鑫淼教授向大家汇报了色谱分离材料进展。解决复杂体系的各种分离难题,仅依靠商品化的色谱柱是完全不够的。近几年,梁教授实验室发展了多种新型分离材料,包括:液相色谱基质分离材料、基质表面键合方法学、新型亲水色谱材料、新型高选择性富集材料,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如在基质表面键合方法方面,将“点击化学”引入到硅胶基质分离材料的制备中,发展了一种制备键合固定相的新方法。最近,又发展了无铜催化的“巯基-烯烃”点击化学用于分离材料的功能配基键合。采用该方法制备得到了两性离子HILIC固定相,该固定相具有很高的亲水性和色谱分离效率,在极性化合物(包括寡糖、多肽及碱性化合物)的分离中具有很好的选择性。针对反相色谱固定下相,发展了一种基于硅胶“表面水平聚合”方法的键合技术—极性共聚技术,用于制备极性反相色谱固定相。该键合技术可根据需要,通过对不同种类的非极性基团和极性基团进行组合或者调整极性基团和非极性基团的比例,制备各种类型的固定相,满足不同样品的分离需求。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 郭良宏研究员

  来自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的郭良宏研究员演讲的报告题为《用于多种环境有机污染物并行检测的荧光免疫芯片研究》。免疫分析方法由于具有快速、简便、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等优势,已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药物分析、临床诊断及环境监测领域。在免疫分析过程中,如何将更多的信号分子标记于同一个抗原或抗体上,使检测信号得到增强,灵敏度得到提高,同时不影响抗原或抗体的识别性能,是一个难点问题之一。

  郭老师课题组在研究中以长链寡核苷酸作为荧光信号分子的载体,利用一个寡核苷酸分子具有多个荧光染料结合位点的特性,搭建了一种由核酸/荧光染料结合体构成的链状标记物,用于抗体的多重荧光标记。与常规的荧光染料单分子标记比较,本方法提供的标记物中的荧光染料不只一个,而是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因此可以大幅度提高荧光信号的强度,明显改善检测灵敏度。

  我们采用220个碱基对的核酸作为荧光染料的载体,对雌二醇抗体进行高标记,并应用于雌二醇E2的快速免我们采用220个碱基对的核酸作为荧光染料的载体,对雌二醇抗体进行高标记,并应用于雌二醇E2的快速免疫检测,在96孔微孔板上得到典型的竞争曲线。与常规荧光标记物比较,检测下限从400 pg/mL降低到2 pg/mL(2 ppt)。而且抗体的特异性得到保持,与E2结构相似的其他化合物如estrone, estriol, ethinyl estradiol,diethylstilbestrol等对雌二醇的检测没有干扰。用竞争法对标样中的BDE-47进行测定,获得的IC50约50ng/mL,, 检测下限726.2 pg/mL。采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对苯并[a]芘BaP进行了荧光免疫检测。获得的IC50约130 ng/mL, 检测下限3.4 ng/mL。

  在完成了对E2、BaP和BDE-47这三种常见环境污染物的单独检测后,又利用免疫生物芯片,研究了这三种污染物的同时、并行检测。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所建立的核酸多标记荧光免疫方法,能应用于免疫生物芯片,实现对多种环境化合物的快速、高灵敏度、并行检测。

安捷伦科技(中国)限公司 安蓉工程师

  来自安捷伦科技(中国)限公司的应用工程师安蓉,为大家带来《安捷伦革新液相色谱技术》报告。安老师重点介绍了安捷伦的多款产品包括最新的四元泵1290infinity液相、1260Infinity Bio-Inert LC生物惰性液相色谱、Infinity SFC超临界流体色谱方案。

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梁立娜经理

  来自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的梁立娜经理为大家带来的报告题为《赛默飞TMO生物医药整体解决方案》。赛默飞世尔科技为药物研究实验室、药物开发实验室、工艺过程开发与生产环节提供制药完全解决方案。梁经理重点介绍了赛默飞世尔科技的ICS-5000离子色谱及Ultimate 3000UHPLC同质谱联分析糖和糖苷的案例。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再帕尔教授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的再帕尔教授演讲的报告题为《基于LC-MS/MS技术的代谢组学分析方法研究》。代谢组学是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并已成为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针对生物体系受外部刺激或扰动后所产生的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的整体及其动态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并将确定该变化规律与生物过程的有机联系。近五年来,再帕尔教授实验室经系统研究与探索,建立了基于LC-MS/MS技术的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与恶性肿瘤的疾病诊断及疗效评价,以及与药物的药效及毒性作用等密切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的寻找与发现。

  在分析技术方面,为了获得更加完整的代谢物信息,首先我们运用HILIC-MS与RPLC-MS相结合的手段,建立了对同一尿液经固相萃取(SPE)后的水洗脱部位和甲醇洗脱部位进行系统分离分析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减少分离、分类分析”的研究思路,探索并建立了以电喷雾电离(ESI)、大气压化学电离(APCI)、大气压光致电离(APPI)三种电离方式相结合的“组合式”RRLC-MS/MS新型分析方法。运用本方法结合多变量数据处理方法开展了肺癌患者尿液的代谢组学研究, 此外,还开展了肺癌、食管癌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尿液、血浆样本的代谢组学研究。结合患者临床的疗效评价,系统考察了可能生物标志物在健康状态、肺癌治疗前和治疗后三个阶段的变化趋势,寻找到了一些与疗效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有望为肺癌的临床疗效评价和预后判断提供重要依据。

  再帕尔教授最后总结说,虽然代谢组学技术已发展了十余年,但在方法学上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其中,针对不同批次LC-MS谱数据的整合与分析、数据挖掘及信息与生物学的相关性、去除高丰度代谢物的干扰和体内微量代谢物的结构鉴定等难题,需要分析化学、化学计量学、统计学、生物学及生物化学等不同学科的协作与共同努力来取得突破。

复旦大学 杨芃原教授

  来自复旦大学的杨芃原教授为大家作的告题为《糖修饰蛋白组的标记和分离》。我们将串联多酶切技术与糖基化富集技术联合,建立了改善传统糖基化实验路线不足的新策略:策略之一,可改善高特异性富集下仅依赖去糖基化肽段实现蛋白、位点的鉴定,而使糖蛋白序列覆盖度较低的问题,以及增加糖基化位点鉴定的可靠度;策略之二,有别于传统完整糖肽分析中糖蛋白/位点鉴定与糖肽解析分流程进行的路线,可仅使用一个流程、一步到位的实现蛋白鉴定和糖肽解析。

  目前,基于质谱检测的化学标记是进行糖链定量的有效方法,如同位素碘甲烷的全甲基化技术,同位素苯衍生物的还原端标记技术,以及代谢标记技术都是有力的定量糖组学技术。但是这些技术都需要在实验过程中进行额外的化学反应,这不仅需要引入额外的试剂,增加反应步骤,还会产生副反应,无论对标记效率还是样品纯化都有着不利地影响。蛋白定量中的酶促18O标记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但是这种方法一直无法应用到糖链相对定量中。研究中我们发现,一类切糖酶-糖苷内切酶(Endoglycosidase),可以在切糖链的同时,将18O水中的18O引入糖链的还原末端,实现糖链的18O标记。而标记上的18O非常稳定,即使进一步对糖链进行全甲基化(起到稳定糖链、增强质谱信号的作用)也不受影响。基于该反应,我们发展出了全新的糖链定量方法-糖链还原末端18O标记(GREOL)技术,并利用两种标准糖蛋白(Invertase 和Ovalbumin)的六种糖链考察了该方法的线性和重复性。我们将标记后的糖链和未标记的糖链按10:1,5:1,2:1,1:1,1:2,1:5,1:10的摩尔比混合并用质谱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技术的线性非常好,所有糖链的R2均大于0.99,而相对标准偏差(CV)均小于20%,说明方法同样显示出很高的重复性。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江桂斌院士

  来自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江桂斌院士带来的报告题为《色谱/质谱技术在新型化学污染物分析中的应用》

  近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化学品在工农业生产与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新型化学污染物(Emerging Chemicals)指尚未被广泛地检测出来的人工合成或自然存在的化学物质。 这些物质通常具有潜在的进入环境并导致健康影响的可能性。2009 年5月8日,又有 9 类新型化学污染物 进入联合国斯德哥尔摩公约限制名单。然而,我国对于新型污染物的研究大多限于对国际关注热点的跟踪, 缺乏针对我国污染特点的特定污染物的前瞻性的研究。这就使得我国在新 POPs 的污染控制、国际谈判等方 面继续处于被动局面。 由于新型污染物通常浓度较低、组分复杂,而且干扰物质较多,因此,对分析技术有更高的要求,发展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分离分析方法是解决问题的主要出路。报告主要介绍了近年来,江院士课题组依托先进的色谱和质谱技术,在新型污染物的筛选及识别技术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通过不同的技术路线筛选到一些新的污染物并开展了有关毒理学的前期研究。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