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独立的“第三方检测”将会怎样定义呢?

2015.7.01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独立第三方检测”也越来越受到了公众的关注和欢迎。在过去的几年中,有不少媒体发布过“检测结果”。这些检测,往往选了社会关注度很高的食品和检测项目,经常是“惊曝XX”,然后“一片哗然”,媒体也赚足了眼球。最近的“草莓中检出违禁农药,含量超欧盟标准7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然而,这些成为了热点新闻的检测,绝大多数最后都被证实为存在缺陷,最后的结论也就不靠谱。检测,变成了耸人听闻吸引眼球的工具而已。

  独立的”第三方检测”,怎样布局的。

  合格取样是基础

  要得到真实有效的检测结果,首要条件就是所检测的样品代表了真实的情况。如果取样的过程不合格,那么得到的结果就毫无意义。比如媒体曾经热炒过的“制冰机的冰块细菌数比马桶还多”,就是一个胡乱取样的典型。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充满了细菌,一个没有受过无菌操作的把媒体从业者,拿了个杯子把冰块装起来,这样的取样过程完全可能引入外部细菌。而在这些冰块送到检测实验室的过程中,细菌还会继续增殖。最后,检测到的细菌数跟制冰机中的已经完全不同了。

  除了取样过程中可能引入的“污染”,样品的代表性是一个同样重要的问题。因为样品检测通常需要不菲的开销,很多媒体一般只送了有限的几个样品,最后却要得到“广泛”的结论。比如选择性地选了几个小作坊的产品,就推而广之“市场上的XX产品如何如何”。

  取样的代表性跟结论的范围密切相关,比如检测的样品是某品牌的一个样品,那么只能得出“某品牌某一批次的某款产品如何如何”;要对“某品牌的某款产品”做出结论,那么至少要测多个批次的样品;如果要评价“某品牌的产品”,那么就必须检测该品牌的多款产品;而要说“某产品如何如何”,那么就需要检测能够占领大多数市场的各品牌产品了。

  规范方法是核心

  通过合格的取样流程取得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只是有了有效检测的基础。下一个关键的要素是规范的检测方法。食品是成分复杂的混合物,要准确地检测出其中某种成分的含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与安全有关的成分,往往含量极低。

  任何一种检测方法,基本上都是把目标成分进行富集,再通过一些特定的处理,让它产生特异性的信号。通过检测这些信号的强弱,去推算它的含量。也就是说,如果食品中有其他原因产生同样的信号——比如操作过程中混入了其他能产生相同信号的污染,或者仪器发生故障,那么检测到的结果就可能是“无中生有”或者“虚高”的。草莓中检测出乙草胺,很可能就是这样的情况。同样,如果其中混入了干扰信号产生的污染物,使得应该产生的信号被“屏蔽”了,或者仪器故障使得信号没有正常产生,那么也就可能“漏检”了。

  为了避免这些潜在的问题,任何一种列入国家标准的成分,都会有一个标准的检测方法。而国家标准中的指标,也是针对通过这个检测方法得到的数据来设定的。一些媒体在做“检测“时,把样品送到某个大学的实验室,由研究生们选一个他们认为合适的方法来检测。研究生们在研究中采用的检测方法,对于他们所研究的体系可能是适当、“准确”的,他们还可以对方法自由地进行“改进”。但这些“研究方法”跟国标规定的方法不一定相同,应付起食品体系中可能存在的“无中生有”或者“漏检”,未必得心应手。这样得到的结果去跟国家标准相比来谈论“超标”,实际上是无效的。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