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时评:老酸奶究竟怎么了

2012.4.11

  喝老酸奶可能在吃破皮鞋?这两天,来自媒体人士的两条微博被简化成这一可怕的结论。尽管相关微博很快被删除,也有媒体和专家出来调查辟谣,但老酸奶究竟能不能喝的问题还是困扰了很多消费者。

  其实,老酸奶的“内幕”一直是公众关心的话题,早在去年就引发众多媒体调查。当时,笔者也接触到一些老酸奶的生产厂商、行业专家,还有部分声称掌握内幕的“报料人”。综合各方的信息看,大品牌生产的老酸奶并不存在安全问题,但存在一定的宣传问题:所谓的“老”有些名不副实。绝大多数老酸奶采用的不是“老生产工艺”,而是在加入明胶、果胶等符合国家标准的添加剂后,用新工艺生产成的“酸奶冻”。正因为此,老酸奶的营养价值也并没有因为它看起来黏稠就比普通酸奶来得高。当时,大部分媒体的调查结论都与此类似。由于不涉及安全问题,所以这些问题虽经媒体报道,但老酸奶的销售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为什么已经被调查过的老酸奶,在今年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还是因为老酸奶的“名不副实”留下了后遗症。一方面,老酸奶不“老”的问题被媒体发现后,相关生产企业并没有改变原来的宣传方式,不少产品的包装、宣传依旧沿用以往的文字,甚至仍在强化“传统工艺、经典口味”等老酸奶的“老”的特点。这使得消费者不能完全对老酸奶解除疑心,只要有蛛丝马迹或风言风语,就会推导出产品有问题的结论。另一方面,也在于生产企业在应对信任危机时全体缺位。在去年的媒体调查中,没有企业直接回应“工艺不老”、“营养价值不高”等媒体调查结果;而在这次事件中,大部分企业依旧采取了沉默态度。这种消极应对方式都不利于公众更好地了解老酸奶,也容易在出现信任危机后,企业被认为存在“难言之隐”。

  当然,在这次事件中,发布微博的媒体人士的“突然失声”也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两位媒体人士最初发布的微博中,不乏“内幕很可怕”、“3·15 晚会重头,可惜没播”等夺人眼球的字眼,但当公众普遍表示关注后,他们只是删除微博了事,既没有给出更多的信息“证实”,也没有进行“证伪”。这些天,全社会都在呼吁抵制网络谣言,共建文明的网络环境。对有责任的媒体人来说,更应该身体力行:如果有“内幕”,就应当披露;如果此前的信息发错了,则应道歉辟谣。遗憾的是,相关人士没有这么做,从而让老酸奶事件看起来更加扑朔迷离。

  老酸奶上市时间不久,一直很受市场欢迎。正因为这样,更有必要向消费者讲清楚“这究竟是什么产品”,不要让老酸奶成为一款说不清道不明的“糨糊”产品,这其中,生产企业、行业专家、相关媒体都应该承担自己的责任,既不能由着企业“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也不能由着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捕风捉影随意炒作。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