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第十七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报告集锦

2012.10.21

  2012年10月20~21日,由中国光谱学会光谱专业委员会、中国化学会物理化学委员会主办,韶关学院、韶关市化学化工学会承办的第十七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在韶关隆重召开。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的230余位代表在为期两天的大会期间,相互沟通、相互借鉴,共同探讨了两年来我国分子光谱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及成果。

  本届大会还邀请到厦门大学孙世刚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葛茂发教授进行了精彩的大会报告;同时邀请到清华大学孙素琴教授等11位专家作主题报告,会议期间还通过邀请报告、口头报告、墙报展等多种方式进行了更深入的学术交流。以下为大会报告及主题报告详情:

大会报告

厦门大学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孙世刚教授

  首先来自厦门大学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孙世刚教授带来了题为《显微和时间分辨红外光谱及其在电化学能源转换和存储研究中的应用》的报告。

  随着资源日趋枯竭,以化石为燃料的能源系统必将被新的能源体系替代。电化学能源体系是将燃料分子的化学能高效地转换为电能、或可逆存储电能的清洁能源装置。有机小分子燃料电池和锂离子电池是当前两种最为看好的电化学能源体系,它们都通过固/液界面的氧化还原反应,实现电能和化学能间转换。电化学原位红外光谱从分子水平研究其固/液界面过程,对于提高电化学能源体系的性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孙世刚教授课题组长期致力于发展电化学原位红外光谱技术并将其应用于电化学能源体系研究;创建了电化学原位显微红外光谱、步进扫描时间分辨红外光谱和表面组合红外光谱检测方法;报告中孙教授详细介绍了利用显微红外光谱在不同纳米结构表征分析,异常红外性能的纳米材料,锂离子电池的界面反应中的应用。

  最后,孙教授总结到原位红外光谱技术恩能够在分子水平上提供未知物的表面结构和反应机制信息;显微红外光谱结合独立寻址的微电极阵列,展示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来研究锂离子电池中纳米;时间分辨红外光谱能够监测动态过程和电化学反应动力学。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葛茂发研究员

  来自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葛茂发研究员为大家带来了题为《大气气溶胶非均相过程研究》的报告。葛研究员首先指出大气二次污染影响凸显,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和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均为PM2.5污染全球高值区。大气中细粒子特征(粒径分布、化学成分、光学性质)不清;形成机制和关键前提污染物不明;以及如何控制不清都给分析研究带来了困难。

  葛研究员所在课题组利用建立的光化学反应装置和自行研制的紫外光电子能谱-光电离质谱(PES-PIMS),对CF3自由基与O2和CO的光化学反应进行了研究.对不稳定物种CF3OC(O)OOC(O)OCF3的电子结构以及电离解离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结合PES-PIMS有望在瞬态物种的大气光化学反应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最后,葛研究员指出粒径分布、化学成分和光学特性的同时测量时气溶胶观测和分析仪器的未来发展方向,细粒子测量理论核技术需要创新。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