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食品安全报道 不能以讹传讹

2009.3.12

  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科学家有责任对产品进行评估;媒体也应根据科学家的评估,负责任地进行报道。中国首席食品卫生安全与营养专家陈君石院士日前就牛奶苯甲酸危机,乃至近年媒体对公众食品安全的信息误导现象,提出——

  在中华医学会科普分会3月8日召开的“公众健康安全与媒体社会责任”专题研讨会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卫生安全与营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就部分媒体不实报道“中国乳制品大多被检出苯甲酸”,提出:此类报道存在因误解而以讹传讹、最终导致误导;苯甲酸是天然存在于乳制品中的正常成分,不涉及安全问题。陈院士特别指出:在食品安全领域,媒体的一篇不实报道,会使消费者无所适从,国家经济受到打击。类似的事件近年已不罕见。

banquan30.jpeg

 

  苯甲酸限量是“克”不是“毫克”

  媒体报道一字之差谬之千倍

  今年2月,国际学术期刊《食品管理》(FoodControl)发表了广州一位科研人员的英文论文“中国牛奶的苯甲酸评估”,作者文中客观地介绍,在所检142份乳制品中,仅有一例苯甲酸最高值为110毫克/千克;42个婴儿配方乳粉样本中,只有两例为88毫克/千克(国际《含乳饮料》中苯甲酸的限量值是0.03克/千克)。陈君石院士说:作者说得很清楚,中国乳品中的苯甲酸检出量很低,并不是人为添加的,不会对人造成危害。

  但是媒体却发出了不同报道。2月17日,先是某财经网发布“中国奶制品大多被检出苯甲酸”,引得众多媒体转发、添加想象续发;2月20日,某知名网站又以“婴幼儿奶粉含苯甲酸大多超标”为题,进行错误估算:“有些乳制品苯甲酸达到0.51~110毫克/千克,你可以算出来相当于国际的3600多倍,这就意味着有人为添加的可能,也肯定会对人体有害。”

  陈君石院士说:国际苯甲酸限量值是0.03克/千克,不是0.03毫克/千克,一字之差,谬之千倍。他提出: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科学家有责任对产品进行评估;媒体也应根据科学家的评估,负责任地进行报道。

banquan30.jpeg

 

  防腐剂的关键是掌握量

  亚洲人最关注食品添加剂

  为什么牛奶中含有苯甲酸?陈君石院士详述道,事实上牛奶不是无菌的,挤出来就会含菌,做成奶粉杀菌以前,细菌会把牛奶中本身该含有的马尿酸变成苯甲酸,天然苯甲酸的含量不会很多;酸奶发酵的过程中产生的苯甲酸会比牛奶多一些,但含量也是很少的,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它是牛奶的正常成分之一。

  西方医学的祖训是:“什么东西都是毒,关键是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水喝多了一样死人”。一切只是量的掌握问题。

  陈君石院士还深入地谈道:对“什么是最值得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根据曼谷的亚洲食品信息中心进行的调查,绝大多数亚洲人都回答:“添加剂是自己最关注的”。而科学家则更关注食品的污染问题,污染食品会造成食源性疾病,比如美国的花生酱沙门氏菌超标污染,是科学家、政府和公众关注的第一号问题。

  食品添加剂的定义,是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工艺上所需要加入的。陈君石院士认为: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工业的灵魂,没有它不行。我国规定的食品添加剂有二十几种功能分类,包括防腐剂、着色剂等,关键也是要掌握好量。近年来发生的红心咸鸭蛋事件等食品安全危机,也是量的掌握问题。


  预防疾病的关键是控制体重

  陈君士院士明确回答了几个尖锐问题:

  一、增加添加剂,是食品行业激烈竞争的手段之一

  食品行业想方设法在牛奶、料酒等产品中增加添加剂,什么加钙、加维生素ABC等,是增加附加值,增加竞争砝码;有的滥用并还夸大添加剂作用。这些都是食品行业不成熟的表现。在美国和欧洲,牛奶里基本不添加什么,靠的是信誉站稳市场。今后中国也应也会这样。

  二、食品添加剂不是洪水猛兽,按标准剂量就合格

  不用添加剂,就没有食品卫生;许多添加剂是天然的,化学合成的添加剂也有标准剂量,符合标准就是合格的。目前国际上尚未有因添加剂而造成的流行病。有些食品标注“本品不含任何添加剂”,给人以误解,错以为食品添加剂不安全,这是不规范、也不科学的。

  三、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肿瘤、糖尿病等与食品添加剂有关

  可以肯定地说,标准的添加剂一点问题也没有。目前没有任何国家有添加剂致癌致病的案例。肿瘤专家说,肿瘤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首先应是饮食不健康,吃得太多太精太油等,预防疾病主要是要平衡膳食,多吃粗粮与果蔬,控制体重第一位。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也应如此,它们都与添加剂无关。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