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科研造假还可以这么“玩”?!手法之多令人吃惊

2017.1.03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日前通报一批2015 年至2016 年查处的科研不端行为。通报结果显示,自2015年至2016年11月底,基金委就接收日常举报案件、专项案件及主动核查案件382件,其中208件查有实据。从这些典型案例来看,科研造假形式花样翻新,造假手法之多让人吃惊。

  论文买卖

  第三方机构提供代写、代投、伪造同行评审等“一条龙”服务

  2015 年,自然等4 家国际出版集团先后撤销中国作者的论文117 篇。基金委重点调查了28 篇与科学基金项目相关的论文,发现这些论文全部委托第三方机构投稿,其中又有近一半的论文投稿与一家名为上海丰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第三方机构有关。丰核科技网站显示,该公司“业务范围涵盖生物信息分析与技术研发、科研实验外包、医学统计等,能够提供课题整体外包‘一站式’解决方案”。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丰核科技的前后两任法人代表王立山、臧卫东自己的论文此次也在被撤之列——他们不仅伪造了论文审稿人邮箱地址,提供虚假审稿意见,还在论文中擅自标注基金项目批准号。

  还有第三方机构明目张胆地当起了论文买卖的“黑中介”。湖南某大学在读博士生唐静波就是在网上联系了一家第三方中介公司,并签署合同,由该公司为其寻找“枪手”和稿件。而在辽宁某研究所工作的矫某把自己博士在读期间的成果整理成论文贩卖,于是在中介的安排下,双方一拍即合,最后这篇论文以3.3万元的价格成交。

  第三方机构为英语非母语的作者提供语言润色本属正常,但随着一些机构把“业务”触角延伸到数据处理、同行评议、投稿等多个环节,它们自己变得“神通广大”的同时,给学术生态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身份造假

  为获得基金项目,造假者不惜偷盖公章、伪造证明材料,甚至更改国籍

  美国纽约州某大学全职教授李忌先后依托甘肃、浙江等地的大学先后申报了5 项科学基金项目,并获得2个项目的资助。然而调查发现,李忌2013 年已加入美国国籍,2014 年却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身份依托吉林某大学申请基金项目并获资助,违反了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

  河南某大学的李元晓多年来申请科学基金一直没有成功,2016 年已超过40 岁,无法继续申请青年基金项目,便申请了面上项目。但他估计面上项目获得资助的可能性太低,于是在师弟贺某不知情的情况下,利用关系借到贺某所在公司印章,伪造相关证明资料,以高度相似的内容重复申报青年基金项目。

  新疆某大学的王帅未从事过博士后研究工作,也没有参与过国外的基金项目,却假冒了一位同名同姓的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的科研成果,骗取了新疆“千人计划”人才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荣誉。

  申请书造假

  直接复制他人项目书,中文论文变英文,第三作者改为第一作者

  撰写申请书是开展项目的第一步,也是决定科研质量的重要环节,可有人在一开始就“玩花样”。

  基金委发现,福建某大学的陈东2016 年度申报的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与上海某大学杨某2015 年度已获资助的项目申请书高度相似。原来,陈东2015 年4月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某大学访学期间,在实验室公用电脑中无意看到一份中文的申请书,内容与他的研究方向十分吻合,于是陈东就将该申请书复制并带回国内,删除部分无法完成的技术路线和图表后,当作自己的申请书申报了项目,而这份申请书是先于陈东在此访学的杨某忘记删除的文件。

  安徽某大学的郭传友则用各种“张冠李戴”的办法,提高了自己基金项目申请书的“颜值”:前两篇将中文论文以英文形式列出,并将中文期刊名称中的关键词删除,篡改为高影响因子的国际期刊,同时将其本人由第三作者篡改为第一作者;第三篇中文论文不但以英文形式列出,还将本人由第三作者篡改为第一作者,把论文发表年度由2006 年篡改为2011 年,从而变成近年科研成果;第四篇论文则根本没有发表;最后一篇论文将其本人由第四作者篡改为通讯作者。

  本文刊登于2016年12月30日《人民日报》20版科技视野版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