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治理汽车排污减少霾源切忌一“限”了之

2013.10.22
       交通拥堵和汽车排放污染是一对孪生姊妹,已成为现代汽车社会顽疾,在快速城市化进程的我国大中城市亦成常态,间接导致雾霾频发,“治污疏堵”成为社会的一致呼声。

  以北京为例,截至2013年8月底,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超过537万辆,排放的氮氧化物和细颗粒物(PM2.5)分别占到全市排放量的50%和22%以上,成为影响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源。

  交通拥堵和汽车排污是“资源”和“消费”的冲突,其实质反映路权“供给”与出行“需求”之间的矛盾。“治污、疏堵”是重大社会管理挑战,只追求增加“资源”供给,而不管控“消费”需求,尤其是简单的限制汽车发展或行驶,治标不能治本。

  据了解,全世界道路交通管理体制正经历从“基于现场的执法管理型”向“组织协调型”跃升的发展趋势。唯有通过调节过剩出行需求,寻求供需平衡,方为解决之道。

  中国城市治污疏堵,首先需设法降低“非公交”出行率,从时间、空间维度进行消减、调控,以“经济杠杆”和“路权分配杠杆”为驱动,强化需求管理,削减出行总量,降低出行强度,平衡出行时段,严控进京车辆,设立低排区域,建立激励机制,最终力求“资源”与“消费”平衡。

  日前出台的《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中,84条措施里的22条与机动车“治污疏堵”相关,其中实施更严格限行、设立低排放区、征收交通拥堵费等新政的酝酿,体现着通过“污染者付费”的价格杠杆,尝试对出行需求进行管控。

  业内专家指出,北京“治污疏堵”亟须建立起一套调节交通“资源”与出行“消费”平衡的现代城市交通管理和技术体系,改变当前“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因而,对交通进行“需求管理”,呼唤出台对“出行需求”有精准把握的调控政策,确保必须的出行、满足合理的出行、限制盲目的出行、禁止过度的出行,体现科学、公平。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