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学家》杂志2010年5月号的一篇文章介绍了亚历山大·施奈德关于科研四阶段和科学家四类型的思想。施奈德本人是生命科学家,并非科学哲学家,但是他的分析很有见地。

  施奈德注意到,某些类型的科学家总是被某一类型的科学所吸引,某类项目申请总是较易获得批准,而其他类申请则不易获得批准。于是,他提出一个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

  他认为,科学可分为四个类型或者说处于四个阶段,科学家也相应分为四类。

  第一类(处于科研第一阶段)科学的使命,是向世界引入新概念和新设想,如DNA双螺旋结构。这类科学家必须是不求精确的,不受已知学说羁绊的,不在乎犯错误的。

  第二类(处于科研第二阶段)的科学家往往被第一类科学家所聘用,他们鼓捣出一些工具或语言来开发第一阶段的成果。这类科学家的经典例子如Ulrich Laemmli,他研究出了电泳法。还有Stephen Altschul,他开发出了BLAST算法。这类科学家是机智的,具有发明性的,比较能承受高风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