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能源转型 煤制气能否挑大梁?

2013.11.13

  日趋严重的大气污染使得中国不得不加快“去煤化”的脚步,清洁能源天然气无疑是最佳的替代品。而天然气供应暂时的缺口与中国能源结构仍将长期以煤为主的现实,导致原本备受争议的煤制气再次热了起来。

  虽然煤制气的确能部分缓解我国当前的“气荒”,也能推动煤炭清洁利用的步伐,但从现实来看,它未必是推动我国能源转型的最好选择。

  发展的需求

  近几年来,我国冬季频繁出现不同程度的供气紧张。种种迹象显示,今冬气荒较往年将更为严峻。国家发改委在接连下发的两次通知中,除了对“三桶油”提出保障要求之外,还给出了另一种解决办法:煤制气。

  煤制气,全称为煤制天然气,是以煤为原料,采用气化、净化和甲烷化技术制取的合成天然气。

  “十一五”期间,国家发改委共批准了包括大唐克什克腾旗项目在内的4个煤制气示范项目,合计年产能约150亿立方米。

  由于各地盲目跟风且项目争议颇多,2010年6月,国家发改委上收煤制气项目审批权,并严令地方政府不得擅自核准或备案煤制气项目。2011年3月,国家发改委再次明确禁止建设年产20亿立方米及以下的煤制气项目。

  但是近年来大幅走低的煤炭价格,使得煤制气项目有了足够的盈利空间。而国内民众对清洁空气日益强烈的诉求,更是从消费端推高了天然气的需求。

  在雾霾肆虐、天然气供需矛盾愈加突出的背景下,我国对煤制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开发显得更加迫切。

  环境的隐忧

  有专家指出,煤制气存在多重环境隐患。一方面,煤制气在冷却、生产及净化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据测算,每生产1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需要6~10升水。

  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发表的一份研究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9月,中国政府批准了18个大型煤制天然气厂,其中7个位于内蒙古,9个位于新疆,1个位于山西,1个位于辽宁,基本上都是水资源匮乏区域。这些项目将严重加剧这些地区水资源匮乏的问题。

  另一方面,煤制气还存在碳排放过高的隐忧。虽然煤制天然气燃烧产生的颗粒物低于燃煤,但其整个生命周期的温室气体排放明显高于其他主流化石燃料。

  2013年10月,杜克大学研究员在学术期刊《能源政策》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指出,煤制气项目生命周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燃煤高出36%~108%。

  除此之外,煤制气生产过程还伴随着有毒的硫化氢和汞的排放,如未能进行妥善的净化处理,将对周边环境形成潜在的健康威胁。但配备污染物处理设施,无疑又会推高项目成本,增加投资风险。

  模糊的未来

  以煤制气,是“富煤”的中国破解“少气”窘境的一剂良方。

  国家《天然气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2015年国产天然气供应能力要达到1760亿立方米左右。其中,煤制气约150亿~180亿立方米,即占国产天然气的8.5%~10%。

  2013年9月出台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也指出,要制定煤制气发展规划,在满足最严格的环保要求和保障水资源供应的前提下,加快煤制气产业化和规模化步伐。

  但是,如何在煤制气与其他类型能源的发展之间寻求平衡点,做到适度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世界资源研究所认为,中国政府应该仔细权衡煤制气对防治大气污染的作用及其带来的水资源和气候变化成本。此外,能源、环境和水利部门须通力合作,共同决策,将环境保护的要求体现在能源规划之中。

  此外,有专家表示,应该考虑对煤制气取水和污水排放采取更严格的限量措施,或对水资源风险较高的地区实施更严格的环境标准。

  但在现阶段国家尚未出台行业相关标准的情况下,还须依靠严格的环评制度来把控煤制气项目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