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山东检验检疫局2015年推进业务改革综述

2016.3.09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何处下手,如何破题,成为山东检验检疫局党组深入思考的问题。为此,山东局抓住职能转变这条主线,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结合实际制定了《关于加强监督管理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通过“清、简、减”,下好业务改革的“先手棋”。所谓清,就是清理行政审批项目。依法取消报检员注册等6个行政审批项目。将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等6项行政许可委托分支局实施,将2项行政审批改为后置审批。对近3万家原产地备案企业取消年审。所谓简,就是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缩短流程时限近45%,进境动植物检疫初审环节由3个简化为2个,初审时间缩减为3个工作日。特殊物品审批时间由21天压缩至5天,审批有效期由90天延长至180天。所谓减,就是减轻企业负担。全年共减免收费6.62亿元,进出口环节经营服务性收费综合降费率达到33.13%。各类政策措施亮点频出,精彩不断,让广大企业切实享有了获得感,赢得了各方的肯定和认可。

   简政放权 增强进出口企业获得感

   对检验检疫部门而言,处理好服务与把关的关系是改革创新回避不了的话题。山东局引入风险管理,找准了服务与把关的契合点。一是加强了风险管理顶层设计。制定风险管理指导意见,明确风险管理总体思路、目标原则、体系框架。力争通过全面实施风险管理,理顺风险管理职能,探索建立风险管理部门牵头、职能部门为主、专家为辅、社会参与的风险管理体制,建立健全高效的风险监测机制、科学的风险评估机制、畅通的风险交流机制、完备的风险应用机制和有力的风险保障机制,实现风险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长效化。二是绘制检验检疫风险地图。基于风险管理标准和德尔菲法、贝叶斯统计、蒙特卡洛模拟分析等风险管理技术,依据执法把关失效案例的根本原因追溯和专家推演,建立了三级37个风险因子构成的行政执法工作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基于343个集成管理体系具体过程的风险等级和分布,绘制风险地图,界定风险边界,形成决策雷达。三是加强风险管理成果转化。通过实施风险管理,构建起完善的分类管理、诚信管理体系,有效降低查验和送检比例,压缩检验检疫流程,加快通关速度。对48类17万批中、低风险货物减少现场查验比例和送实验室检测项目。山东局上报风险信息被质检总局采用发布工业品风险预警和典型案例的数量位居全国各直属检验检疫局第一。

   风险管理 为改革创新架桥铺路

   作为口岸部门,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一直是山东局不懈的追求。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山东局创新思路,突破自我,内引外联,通关便利化实现了新的跨越。

   一是巩固扩大关检合作“三个一”成果。2015年5月,联合青岛、济南海关下发“三个一”工作方案,上线全国统一版“一次申报”系统,开发“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系统平台,关检双方通过“三个一”模式验放货物5000多批。2015年9月,关检查验场地整合取得突破性进展,已将黄岛前湾港检验检疫北港查验场地与海关查验场地整合。济南空港口岸实施国际快件通关“一站式作业”新模式,实现关检“联合查验、一次放行”。

   二是推进检验检疫通关业务一体化。牵头制定丝绸之路经济带检验检疫“9+2”区域一体化工作方案并报质检总局批准实行,6月17日,在青岛举办一体化启动仪式,加强区域内11个直属局合作,建立完善的区域一体化工作机制,按货物HS编码制定通关业务一体化“负面清单”。在全国实现了通关业务一体化两个率先:率先上线运行了直属局内“三通二直”通关业务一体化系统,率先上线运行了直属局间“两直”一体化业务系统。自7月1日一体化实施以来,共对20多万批货物实施出口直放和进口直通,为企业节约通关成本20%以上。

   三是加强流程时限管理。开展流程“寻标、对标、达标”活动,最大限度压缩流程时长,全年进出口货物平均流程时长同比缩短27.6%和28.2%;特殊监管区域预检验进口货物的平均通关时限缩短3~7天。16类重点商品中有10类商品进口平均流程时长排名位于全国口岸前四位,植物饲料、食品化妆品类、棉花和原油等4类商品位居前两位。

   四是深入推进示范省区建设。在日本东京与韩国首尔开展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推介活动,建成省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92家,示范市9个,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46家,出口食品合格率达到99.96%,国外通报率同比下降4.78%。工业产品国家级示范区增加到3家。

   内引外联 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

   创新模式 提升检验检疫监管有效性

   一是高标准、创造性复制上海自贸区创新制度。自2015年5月起,全面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首批8项检验检疫创新制度,在青岛前湾保税港区整车进口口岸检测中采信第三方检验结果,对7家维修/再制造企业实施全球维修产业监管制度,对8家特殊物品生产使用单位实施出入境生物材料类特殊物品风险管理制度,实施特殊监管区域进口货物预检验制度等。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进无纸化报检,出境无纸化报检覆盖率近90%,通关单无纸化覆盖率达到100%。

   二是推行“双随机”工作模式。印发《关于印发推广随机抽查规范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方案的通知》,全面部署推广“双随机”工作。在进口废物原料查验、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监管、口岸食品卫生监督、出境草柳编、进出口食品检验检疫等领域开展“双随机”试点工作。

   三是加快推进第三方合格评定结果采信。以进口巴氏杀菌乳为突破,加快实施HACCP认证采信工作。建立国外认证、口岸通关、检验检测、质量追溯、风险可控的全程监管体制,打造“前期认证采信+口岸快速放行+事后严格监管”的“双采信”新模式。制定《部分进口法检商品实施检验鉴定结果采信工作方案》,探索开展第三方检验鉴定结果采信。

   四是推行出境动植物及其产品检验检疫分类管理。按照合格假定、风险可控的原则,建立科学有效的出境动植物及其产品检验检疫分类管理体系,全面降低现场查验比例:一类企业降低到1%左右,二类企业降低到3%左右。

   五是优化进出口食品快速核放模式,对于诚信程度高、风险因素低、非敏感产品即报即放。支持青岛保税区进口食品交易集散中心、威海韩国食品日用品交易集散中心等区域检验检疫模式改革创新,支持青岛港加强进口肉类查验平台建设。

   六是推进原产地管理制度改革。在全国率先启动检验检疫部门《原产地证企业备案登记证书》与商务部门《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表》“两证合一”改革,质检总局下发专门文件要求在全国复制推广。开展“自贸区优惠政策进万企”活动,新增原产地证备案企业比去年同期增长28.3%。

   突破壁垒 促进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一是创新以技术性贸易措施为主线的工作模式。建立检企联席会议制度,在全省17个市地建立技术性贸易措施企业咨询服务站点,定期组织向企业送技术、送政策、送服务活动,实施信息精准服务。召开企业座谈会、技术性贸易措施宣讲会、通报会、开展帮扶指导等200余次。建立问题导向工作机制,发布警示通报、风险信息、应对指南等2000多条,对7个重点技术法规、标准进行分析解读。

   二是建立集成应对机制。先后完成山东省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调查10年数据综合分析、山东出口企业受韩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研究与分析、山东出口轮胎专项调查分析,得到夏耕副省长肯定和批示。2015年,对涉及美国、日本、韩国、墨西哥等国和欧盟地区的60多项TBT、SPS通报提出200余条评议意见。成功促成韩方取消对我国出口辣椒的96项农残检测要求。烟台苹果首次获得出口美国资质。济宁熟制鸭肉获得出口欧盟资格。潍坊3家企业通过美国FDA官方检查。菏泽大蒜恢复对新西兰出口。

   三是构建多方参与、社会共治的合作机制。筹划与质检总局标法中心签署关于技术性贸易措施合作备忘录,在人才培养、平台建设、评议基地、信息交流、评议研究等方面全面开展战略合作。筹建东营轮胎国家评议基地。探索国内外沟通渠道,利用英国使馆“繁荣基金”项目,邀请欧盟专家赴山东开展培训,服务山东农产品食品“走出去”。参加省商务厅应对国际贸易摩擦联席会议,与省商务厅、质监局等部门合作建立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专项工作小组,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联动推进、共同应对。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