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盼青蒿素发现获诺奖:纠结不如行动

2011.9.22
  2011年度拉斯克奖获奖名单近日揭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临床医学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拉斯克奖素有“美国的诺贝尔奖”之誉,于是乎有人开始盘算青蒿素发现下一步拿诺贝尔奖的概率。

  从各种情况来看,青蒿素发现获得诺贝尔化学或生理学或医学奖也许不远了,但是,能否真地获奖却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那么,历史会不会重演中国的人工合成胰岛素未能获得诺贝尔奖的一幕呢?20世纪60年代,中国研究人员通过团队协作,人工合成了胰岛素,而且通过了国际上同行科学家的提议申请诺贝尔奖评选,但最终并未能获奖,成为中国科学界的一大遗憾。科学史家和相关人员在总结经验时提出了中国研究人员未能获奖的三个基本理由:一是申报的候选人太多,二是申报的时间太久远,三是西方某些人的歧视。然而,无论是现实情况还是历史经验,这三种原因都并不具有说服力。

  实际上,能否获得诺贝尔奖最终和最重要的是,是否具有获奖的实力。发现和提取青蒿素当然有过硬的获奖理由,因为至少具备了两个条件,一是独创,二是实用。独创是指屠呦呦等人用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在经历了190多次的失败之后,提取出了青蒿素,获得对鼠疟、猴疟疟原虫100%的抑制率;实用是指,后来的多种以青蒿素为原料的药物对治疗疟疾和降低疟疾的死亡率起到了重要作用。虽然以青蒿素为原料的药物并非是第一类抗疟药,此前早有奎宁、氯奎等抗疟药,但是,这些药物不仅毒副作用较强,而且遭遇了药物使用后所经历的一种共同困境――致病原的抗药性。由于疟原虫的抗药性越来越强,人们才转而开发和使用新药,青蒿素药物就是一种选择。

  然而,青蒿素同样没能逃得出抗药性的厄运。近几年,在柬埔塞及泰国边境地区已出现了青蒿素抗药性并且得到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确认。有鉴于此,WHO及其合作伙伴联合发布了《遏制青蒿素耐药性全球计划》,提出了5项措施来防范青蒿素的抗药性。例如,坚持治疗疟疾的联合疗法(ACT),加强对青蒿素抗药性的相关研究,以期研究开发出可最终取代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的新型抗疟药物。这也意味着,如果不能解决疟原虫对青蒿素的抗药性,那么青蒿素的最终命运也可能被其他药物所取代,正如青蒿素取代奎宁、氯奎等药物一样。不过,研究出新的可抵御疟原虫抗药性的青蒿素复方药物同样是一种可取的措施。在这方面,中国的研究人员已经取得了成果,如双氢青蒿素复方、复方蒿甲醚。如果这些药物能获得认可,也许可以成为与发现青蒿素一样的成就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奖。

  然而,青蒿素获奖的另一个难题是,抗击疟疾并非青蒿素一种药物的功劳。WHO的统计表明,全球抗击疟疾的行动在2000~2010年期间拯救了73万余人的生命,其中近3/4是自2006年以来取得的成果。因为,最近5年间,DDT室内滞留喷洒、药浸蚊帐(以杀虫剂如溴氰菊酯来浸泡蚊帐)和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得到日益广泛的使用。其实,WHO更为看重的是以预防为主的综合性防范措施,因为,比起治疗来,预防更为经济和有效。室内残留喷洒DDT是目前对付疟疾的最有效工具之一,每家只要喷洒5美元的药就足够了。而长效杀虫蚊帐每顶也只需5美元,并且在 5 年之内不需要重新浸药。疟疾对穷人的影响最大,80%的疟疾都发生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世界上最贫困的20%的人口中,使用杀虫蚊帐和DDT室内残留喷洒对这些穷人是最有效的预防疟疾手段。

  因此,尽管以青蒿素为原料的各种药物,对抗御疟疾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对于其是否能获奖确实要以平常心对待。是否给予青蒿素的发现以诺贝尔奖,取决于诸多因素。与其纠结于能否获奖,不如把精力放在如何研发更多和更有效的抗疟药,并保持中国在这方面的领先地位和在全球市场中的占有份额上来。等到水到渠成的那一天,诺贝尔奖恐怕是挡也挡不住的。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