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人造生命”研究在巨大争议中依旧进行

2010.6.02

  对于生命的定义,科学家各有不同的解释,但他们一致认为,生命至少应该具备3个特征:承载容器、新陈代谢和复制繁殖能力。一个容器,像细胞的细胞膜;新陈代谢把基本的营养物质转化成细胞成分;基因能够传给后代或随环境变化的复制细胞的化学指令。

  3年前,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生物学家埃尔伯特·里勃切特称,已制造出一种名为“囊生物反应器”的人工生物。但这还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人造生命,它只是将能够生产蛋白质的生物分子加上一种细菌基因,这种基因可以控制生成一种名为α—溶血素的蛋白质,混合物悬浮在油中形成微小颗粒。然后,他们在这些颗粒外包裹两层肥皂膜状的磷脂分子,像细胞膜一样将生物分子混合物颗粒包裹在其中。通过膜上小孔,环境中的营养物质进入“人造细胞”,自动补充制造蛋白质的原材料,就可以连续数日生成蛋白质。

  里勃切特认为:“应该重新思考一下生命究竟是什么。与其说这是个科学问题,不如说是个哲学问题。对我来说,生命就像一个机器,一个由电脑程序控制的机器,仅此而已。”

  然而生命远不是一台机器,这种“人造细胞”充其量是一个微型“工厂”,在这里可以生成具有工业和医学价值的蛋白质,但这标志着人类探索人造生命迈出重要一步。

  追踪“人造生命”

  今年10月6日,美国科学家克雷格·文特尔宣布,他的研究小组用化学物质在实验室中合成了由381个基因、58万个碱基对组成的人造染色体,并将其植入细菌生殖支原体的外壳中,在这些基因的控制下,新细菌能摄食、代谢和繁殖,已经具备了生命的三个基本特征,堪称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造生命”。

  在人类尚未真正理解自然生命的全部涵义时,真的能制造出“人造生命”吗?

  文特尔将自己的杰作称为“自由的生命”。那么,这种“人造生命”是否有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合成细菌的问世,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自然科学史的里程碑,更挑战了人们对生命含义的理解。

  文特尔宣称,如果初步实验取得成功,他们更长远的设想是不断为其添加新功能,比如分解火力发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碳,或生产可用作燃料的氢,或者直接将糖类分解成丙烷燃料的细菌等,从而为低成本、高效率制造生物能源找到一条新出路。创造新生命旨在应对能源危机,解决全球变暖问题。他说,这是一项有益的科学,我们不要惧怕新生事物,要善于利用它。这会更新人们的价值观念,我们正在创造一套新的价值体系,在这一层面上,你不可能指望每个人都高兴。

  尽管文特尔解释说“人造生命”前景美妙,人们仍不能确信这项研究是否真是“有益的科学”。

  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化学系副教授陈竟明就在《明报》上指出,目前科学家已经可以通过改造细菌基因,改变其新陈代谢,以提取所需的物质。所以,是否一定要通过制造新生命来达到此目的值得怀疑。

  也许不是这件事情本身不对,而是这个人不对。克雷格·文特尔以其“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的形象闻名于世,他的聪明才华和功利激进一样让人印象深刻。

  文特尔曾组建了私营研究机构———塞莱拉公司,以此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国际实验室联合体竞争,最终,公私两家同时宣布成功绘制出人类基因组草图,测序报告分别发表在英国《自然》和美国《科学》杂志上。他曾想将人类基因组图谱申请成ZL,又曾想以收费方式为个人绘制基因图,但终因成本难以降低而不了了之。此后,他心灰意冷地消沉了几个月,2002年重出江湖,成立克雷格·文特尔科学基金会,开始了他创造新物种的探索。早在2006年,他就已将一套生命必备基因和“自由的能生长繁殖的生命有机体”在美国申请了ZL,目前还向其他100多个国家提出了ZL申请。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