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巴黎气候谈判突显“承诺”信号

2015.12.03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会议和《京都议定书》第11次缔约方会议11月30日在法国首都巴黎开幕。

  相较以往,此次会议可谓阵容空前。约150个国家领导人出席了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活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巴黎大会要加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实施,达成一个全面、均衡、有力度、有约束力的气候变化协议。

  极强的政治寓意与决心,让人们对于此次会议最终达成的共识寄予厚望。然而,受访专家表示,尽管气候变化谈判或将迎来转机,但未来由技术转让、碳排放权交易等问题带来的不确定性仍值得警惕。

  火药味不再刺鼻

  “与以往相比,此次气候变化大会的新意在于,各国由过去的争吵、抬扛变成了逐渐形成高度共识。”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铮表示,在过去的历次气候大会中,大家关注的焦点往往是如何把各自承担的减排指标压下去,激烈的争执也使得一些国家不堪重负,陆续退出了谈判。

  “现在各国都在强调自主减排承诺,大家普遍认识到了保护气候的重要性。”王铮认为,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或许与中美减排协议有关。

  2014年,中美签署了一项有关应对气候变化和清洁能源合作的联合声明。声明提出,美国计划于2025年实现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26%~28%的全经济范围减排目标,并将努力减排28%。而中国计划在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并计划到2030年将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

  “作为世界上碳排放量最大的两个国家,中美带了个好头。”王铮说。

  150多个国家首脑的出席,也让此次大会变得不同以往,但其深意还不限于此。

  “这次大会的议程安排和历次大会不同的是,把领导人的出席活动安排在了最前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气候政策中心主任齐晔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这种安排突显了政治承诺的作用,弱化了谈判人员技术性谈判的作用。

  正因如此,这次会议的火药味也变得不再那么刺鼻。“各国对于减排承诺的争执降低,转向对资金支持、技术转让以及评估方法的关注上。”齐晔说。

  技术转让须警惕

  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低碳环保技术,似乎已成为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一条必由之路。然而,这背后也潜藏着一份发展的代价与风险。

  “有些发达国家的目的是希望发展中国家到他们那里去买技术。”王铮向《中国科学报》记者指出,这样的做法虽然说起来好听,但实际上效果不大。

  在王铮看来,其本质是在帮助解决发达国家的产能过剩与发展问题。“结果很可能是,发展中国家好不容易赚来的钱最终又回到了发达国家手中。”

  “如果是走‘卖技术’的路子,发展中国家最后很可能无力承担,也就无法履行当初的承诺。”王铮指出,如果演变成这样的结果,会议达成的共识或许将在3~5年内消失,“一定要谨防这种‘马太效应’的产生”。

  技术转让是必要的,但关键是怎么转?“技术转让必须是廉价的,不能为了赚钱而转让,而且有一部分技术还应该是无偿转让的。”王铮认为,如果有些发达国家不那么愿意出资,可以把手上的低碳技术专利拿出来进行折算,顶替气候基金。

  “中国在气候变化的谈判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作为一个大国,我们不仅要积极承担责任,也要向世界其他国家提出我们的诉求。”王铮指出,这次自主减排各国都达成了协议,但是能否持续下去,还要看发达国家的诚意。

  碳交易尚待研究

  此前,《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提到,中国计划于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将覆盖钢铁、电力、化工、建材、造纸和有色金属等重点工业行业。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数据,截至2015年8月底,中国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累计交易地方配额约4024万吨,成交额约12亿元;累计拍卖配额约1664万吨,成交额约8亿元。而被纳入控排企业的履约也在上升,2014年和2015年履约率分别达到96%和98%以上。

  证券分析专家表示,已进行环保节能设备改造的控排企业,提供节能环保服务的技术公司以及已提前布局碳排放相关领域的企业,提供碳捕捉服务或碳汇的企业都将受益其中。

  然而,对于碳排放权交易的可观前景,王铮却表达了谨慎的乐观。

  “碳交易在学术界历来是有争论的,它到底能够起到多大作用,还有待进一步观望。”令王铮感到担心的是,如果政府不能对排放指标进行合理分配,很可能会在未来遇到问题。“谁多分谁少分很难把握,容易滋生权力寻租和腐败现象。”

  此外,作为碳排放权交易的两种主要方式,统一价格密封式拍卖和向上叫价时钟式拍卖也缺乏相应的研究报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急匆匆地说2017年启动(碳交易),是值得商榷的。必须在技术上加强研究,使政策制定真正做到科学可行。”王铮强调。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