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积极推动生命科学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改革试点工作,尝试与国际接轨的机制体制,使生命科学学科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迅速与世界一流水平接轨,提高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能力。

  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说,改革试点项目围绕着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开展。中心的第一批共41名独立实验室负责人是从两校现有的数百名教授中筛选出的,遵循宁缺毋滥的原则,经过了严格的国际评审。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杰出的青年创新人才也纷纷申请到中心工作。

  据介绍,2009年以来,中心首批独立实验室负责人已在《细胞》《自然》《科学》等三种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了10多篇论文,涵盖了结构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科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等多个主流学科。这一数字在中国各高校及科研院所中遥遥领先,也高于美国一流大学中的绝大多数生命科学院系。

  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清华生命科学学院推行与国际接轨的、以“国际化、竞争性、高效率”为原则的人事制度。只有在6年聘期内教学优秀、达到欧美研究型大学终身教授研究水平的独立实验室负责人才能长期留在清华,不能达到这一水平的必须离开清华,但给予其一年的过渡期。这种“非升即走”的流动制打破了过去比较僵化的人事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现行体制造成的教职工队伍活力不足、竞争力弱、只进不出的僵化局面,使教学、科研充满活力。

  为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清华生命科学学院通过减少必修学分减轻学生负担,赋予学生更多的依据兴趣爱好进行选课的自由度;通过更换核心课教师和选取适当教材来加强课堂教学,努力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思考和学习。此外,尝试研究生课程及培养的改革,引入国际流行的轮转制选择导师、博士生指导委员会监督学生成长、不做硬性论文数量要求等规则,鼓励学科交叉,设立模块式的新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