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科学家提出液态金属血管造影术 可实现高清晰血管网络成像

2014.5.20

  众所周知,血管网络作为遍布全身的血液循环通道,其尺寸大小、空间分布及走向等对机体代谢、营养和药物的输运至关重要,同时血管自身也面临着诸多病变威胁,无论在健康检测还是疾病诊治中,细微血管的异常生长与变化均是衡量病理状况与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指标。为此,获取高质量的血管图像具有十分重要的医学和生理学意义。早期,由于受技术限制,研究人员大多通过解剖、冷冻切片、染色、数字化重建等方法获得血管分布信息,程序繁琐复杂,且操作过程易于破坏血管结构及走向,导致结果与实际存在偏离。随着影像学的发展,血管造影成为一种重要的成像方法,但无论是常用的碘化合物增敏剂还是当前颇受关注的纳米材料,其血管造影能力仍然有限,尤其对于一些复杂的微细血管,成像质量尚不十分理想,这使得对超高清晰度血管图像的获取长期成为挑战。

  针对这一关键需求,联合小组基于实验室在液态金属材料与生物医学工程学两个领域的长期研究积累,成功证实了有别于传统血管造影方法的液态金属血管造影方法的高效性。研究表明,以镓为代表的一系列合金材料在室温下呈液态,可在不破坏组织结构的情况下灌注到血管网络中,同时其自身拥有的高密度会对X射线造成很强的吸收作用,因而在X光拍摄或CT扫描中,充填有液态金属的血管会与周围组织形成鲜明对比,由此达到优异的成像效果,而液态金属的流动性和顺应性甚至可以让极细微的毛细血管也能在图像中以高清晰度的方式显现出来。实验发现,当将室温液态金属镓分别灌注到离体猪的心脏冠状动脉以及肾脏动脉中时,重建出的血管网络异常清晰,造影效果远优于临床上常用的碘海醇增敏剂,图像对比度呈数量级提升,揭示的血管细节更加丰富,且造影效果不会如传统增敏剂那样随时间逐步衰减。1年多以来,实验室就离体动物器官进行了多种测试,获得了丰富的数据,而针对小鼠全身血管的重建工作则促成了对有关动物生理学的深入认识。

  2013年11月,研究小组在将上述工作的有关成果公布于物理学预印本网站(arXiv.org)时,很快就在国际上引起较大反响,相继为Medium、Gizmodo、Slashdot等科技网站重视并广泛评介,各网站纷纷以“第一张灌注液态金属的心脏图像”(First Images of a Heart Injected with Liquid Metal)等为题对这一工作进行了深度报道;在国内,上述研究作为前沿科技资讯也为各门户网站所重视,纷纷在其科技频道栏目中进行了翻译和转载。迄今,这项原理独特的血管成像方法为国内外广泛讨论,相应技术为生理学、病理学研究提供了一种软成像工具,对于探索有关动物器官的复杂血管微细结构尤有价值,比如研究肿瘤血管的生长规律,以非破坏方式快速重建虚拟人或动物的血管网络数据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基础方法也并不仅限于血管成像,同样的原理在其他科学或工程学中涉及到的微/纳米管道三维重建过程中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在影像仪器分辨率足够的前提下,可以获得较高的成像精度,甚至达到纳米量级。

  十余年来,该团队围绕室温液态金属进行了大量开拓性研究,近年来更将液态金属技术全面推进到生物医学领域,先后提出了一系列诸如植入式医疗电子在体3D打印技术(Jin, et al., Scientific Reports, vol.3, 2013)、液态金属体表电路技术(Yu, et al., PLoS ONE, vol.8, 2013)、液态金属人工肌肉(Liu, et al.,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vol.103, 2013)等全新方法。液态金属血管造影术是实验室在肿瘤研究方面的一个开端,通过对相应技术的进一步完善,目前实验室利用液态金属进行了小动物全身灌注、病变组织局部灌注等造影研究,可观测到的血管最细直径已达0.03mm。在此基础上,团队将继续围绕液态金属血管灌注技术,在肿瘤诊疗一体化等课题上开展研究。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