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访李治中 开辟肿瘤干细胞研究新领域

2009.7.24

  杜克大学分子癌症生物系博士研究生李治中在《Cancer Cell》发表了一篇封面文章,首次解析了肿瘤干细胞在缺氧条件下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中发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新分子。

  记者带着对这一课题的疑问采访了李治中博士。

  记者:您所在的研究小组花了多长时间研究这个课题?得出什么样重要的结论?

  李治中:这个课题从开始设计到最后发表大概经历了3年。我们发现在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脑瘤:恶性胶质瘤中存在一个特别的细胞群,我们叫它“肿瘤干细胞”,因为它们和正常的神经干细胞有很多共同之处。我们发现肿瘤干细胞在缺氧的情况下,特异性激活下游分子HIF2,而同一个肿瘤中的其它非肿瘤干细胞主要激活HIF1。在肿瘤缺氧研究中,以往大家都主要集中研究HIF1,我们的这个发现说明HIF2也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分子。

  记者:您的实验选用的是哪种动物模型?主要采用什么技术?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李治中:我们主要使用临床的恶性胶质瘤样品,使用流式细胞仪分离肿瘤干细胞,配合细胞培养和老鼠xenograft来进行功能研究。

  记者:您在研究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怎么克服的?

  李治中:最大的困难应该是来自最初的选题,我们一开始集中在对HIF1的研究,但是经过3个多月的尝试,我们没有发现特别的现象,后来经过进一步研读文献,发现HIF2也许值得探索,事实证明是对的。

  记者:在您的文章中我看到有些情况是发生在低氧条件下的,这种特殊的状态的研究

  对临床癌症有什么意义?毕竟人类出现在低氧条件下的机会可能不多?

  李治中:肿瘤的缺氧研究是90年代以后的一个热点。肿瘤因为生长很快,因此血管的供氧其实是严重不足的。正常组织如果严重缺氧,一般会停止生长,乃至坏死,而肿瘤细胞“偷用“了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一套系统,让它自己在缺氧条件下,仍然能存活,且衍生出更加恶性的生长模式。因此,研究肿瘤如何应对缺氧并针对性进行抑制,对抗肿瘤机理研究和药物开发都有重要作用。

  记者:在高水平的期刊上发表研究文章您有什么心得体会?

  李治中:我今年刚博士毕业,现在是博后。在高水平杂志上发文章很不容易,要经历很长时间的审稿和修改,到最后有一种虚脱的感觉。所以一定要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

  记者:作为杜克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席,您觉得新一代的中国留学生目前在国外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中国逐步强大,对海外学子的吸引力可能越来越大,是否有些学子更多愿意选择回国发展呢?

  李治中:我们这一代学子成长在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一段时间,留学生现在越来越多,由于国内普及的英文教育,大家在海外的生活也比较适应。留学生普遍愿意回国发展,原因很多,比如因为国内机会多,容易让大家发挥才能,为国家发展尽一份力,海外教育背景让大家具有竞争优势,能有一个比较高的起点;或是对国内的衣食住行更加习惯;另外这一代独生子女居多,回家和父母一起生活也是不少人的愿望。

  记者:您可能也快毕业了?您打算如何规划职业生涯?

  李治中:我已经毕业,现在在做博后,还没有确定发展方向,肯定会做研究,但是也许在大学/研究所,或者在生物公司。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