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垃圾围京城的局势引起各方关注,北京年增8%的生活垃圾总量,让处理能力本已捉襟见肘的垃圾处理设施不堪重负。而今,北京不仅垃圾处理能力增速明显,更为重要的是,生活垃圾平均日产量2010年下降5%。这样的变化是如何实现的?近日,记者走访了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陈玲。

  多重因素促垃圾减量

  公众成为垃圾减量最大功臣

  记者:从年增8%到年降5%,短短两年间的变化从何而来?

  陈玲:总的来说,这样的成效主要源于几个方面:首先市委、市政府把垃圾减量和分类作为长期战略性目标和措施,坚定不移推进;二是在投入上向前端倾斜,特别是在分类系统建设上,具备了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的条件。三是将目标考核由“无害化”转变为“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三化目标考核,通过市级平台核算、垃圾分类计价、垃圾清运异地补偿费等经济手段,鼓励分类和减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