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邱式邦院士学术思想研讨暨百岁寿辰庆祝会在京举行

2010.11.01

  中科院资深院士、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邱式邦先生百岁寿辰来临之际,今天(10月30日)上午,邱式邦院士学术思想研讨暨百岁寿辰庆祝会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致中国农科院的贺信中,称赞邱式邦先生在害虫的综合防治、生物防治上取得了开创性的成就,为推动我国植物保护科学事业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作出了卓著贡献。

  中国农科院院长翟虎渠表示,邱式邦院士是中国害虫综合防治、生物防治的开拓者之一,是我国植物保护科学工作方针“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创立者。他的科学成就多次受到党和政府的表彰和嘉奖,并曾荣获法国功勋骑士勋章,在国内外享有学术盛名。

  邱式邦早年留学英国剑桥大学,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回国投身社会主义祖国的伟大建设事业。上世纪50年代,他长期深入扎根工作在黄淮海灾害地区的艰苦环境,研究提出消灭飞蝗孳生地等一系列的科学技术措施,控制飞蝗发生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每年四五千万亩压缩到五六百万亩,每年挽回了巨大的粮食产量损失,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新政权的稳固作出了功绩卓越的贡献。这项开创中华民族控制千年蝗害的科学技术壮举,曾被毛泽东主席和中央政府列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农业科学研究领域取得的两大成就之一。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他所倡导的治蝗科学理论、技术方法与生产实践意义,仍然指导着我们的工作,邱式邦是当之无愧的“新中国治蝗英雄”。

  上世纪60—70年代,国内外防治农业害虫手段主要依赖化学防治,我国的植物保护逐步演变成为打药治虫的代名词。邱式邦敏锐地认识到,“综合防治是植物保护工作的方向”。1975年在全国植物保护工作会议上,农业部正式确定“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作为中国植物保护科学技术工作的大政方针。

  邱式邦早年就十分重视发挥自然天敌的重要作用,并试图探索通过提供适生环境和利用人工饲养增殖等途径,达到保护提高有益天敌控制害虫的作用。进入80年代,他把植物保护科研工作的重心倾力放在推动发展中国的生物防治学科上。在全国建立了第一个生物防治研究室,第一个国外天敌引种检疫隔离实验室,创办了国内第一个包括了病虫草鼠生物防治的学术期刊《生物防治通报》。这些创新型的科技平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统领推动全国生物防治,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发展植物保护科学技术,开辟了有利的条件。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