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瑞典哥德堡大学抗生素耐药性研究中心教授拉尔森等人在《微生物》期刊上发表的《人、动物和环境耐药基因组的结构与多样性》一文,经国内媒体报道后引发关注。有媒体称,该研究表明,北京雾霾中发现耐药菌,相比他国样本,北京雾霾中含有“最多种类的抗生素耐药基因”,且北京雾霾是唯一“含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基因”的样本,由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被广泛用于治疗很多重大疾病,因此被称为“可最后求助的抗生素”。媒体由此称,这意味着对抗抗生素耐药或将失去随后一根稻草。

  11月27日,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环境微生物室副主任孙宗科。他表示,耐药菌以及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天然耐药的细菌,一直存在于空气、水、土壤中,与雾霾之间无必然因果关系,公众不必恐慌。

  耐药基因和耐药菌是不同概念

  “首先,论文中说的是在北京雾霾中发现耐药基因,而非如媒体所说发现耐药菌,二者是不同概念。”孙宗科说,耐药菌和耐药基因,如同人和人体基因一样,即便耐药菌死亡,耐药基因也可继续存在,发现耐药基因并不等于发现活的耐药菌,存活是细菌可能致病的前提条件。“最近的研究多采用宏基因检测技术,获得特定样品中所有细菌DNA信息,但该技术无法区别细菌是否具有活性,而只有活的细菌才可能侵入人体,导致感染的发生,因此发现耐药基因不能等同于发现耐药菌,更不能等同于发现耐药致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