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2月1日是第29个世界艾滋病日。1981年,全球发现首名艾滋病患者;1986年,国际科学委员会将艾滋病病毒命名为人体免疫缺损病毒(HIV);1996年,美籍华裔科学家何大一提出用3种或3种以上抗病毒药物联合治疗艾滋病,即人们熟知的“鸡尾酒疗法”(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人类依靠医学科技进步、新药研发等,使艾滋病从唯恐避之不及的“世纪瘟疫”变成了“慢性病”。

  从依赖进口

  到发现本土最佳

  1989年,我国首次在吸毒人群中发现HIV感染者,当年便发现了146人。“这意味着艾滋病在中国已有了本土传播。”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吴尊友说,到1999年,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已超过20万人,其中艾滋病患者近1万人,进口药物高昂的价格、社会歧视等成了防艾难题。

  面对严峻的形势,我国除了自2003年起出台“四免一关怀”政策外,还加快了国产仿制药的审批流程,国内药厂很快就生产出4种仿制药。“由于没有经验,临床完全按欧美国家推荐的3种配伍方案和剂量,出现了很多问题。”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李太生说,很多患者服药后出现恶心、呕吐等副作用或耐药反应,导致依从性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