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eLife解答达尔文的“谜中之谜”

2014.6.27

  Fred Hutchinson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将发酵茶叶和啤酒的两种酵母进行杂交,为人们揭示了杂交不育背后的分子机制。研究显示,酵母杂交之后迅速出现了多种生殖屏障,帮助划清种属之间的界限。这项研究使用了非洲人酿造啤酒的粟酒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及其近亲红茶菌(S. kombucha),红茶菌是功夫茶的常见成分。

  上述两种酵母都属于裂殖酵母,而且DNA水平上的相似度达到了99.5%,但它们的杂交后代往往是不育的。Dr. Sarah Zanders领导研究团队找到了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并将这一成果发表在本月的eLife杂志上。

  研究显示,酵母杂交能够形成可存活的二倍体。这样的二倍体有能力完成减数分裂,但它们很难生成有活力的配子。研究人员发现,这种不育现象的快速出现有两个主要的原因。首先,基因组重排限制了杂交后代,使其较难拥有一套完整的基因。其次,有三个减数分裂驱动基因,严重降低了杂交后代的生育能力。

  减数分裂驱动基因是“自私的基因”,它们在有性生殖的过程中作弊,以增加自己的传递机会,实现在种群中的延续和传播。Zanders及其同事发现,酵母中有三种独立起作用的减数分裂驱动基因,能够通过某种途径杀死没有遗传到它们的细胞。这三个基因共同起作用,几乎完全剥夺了杂交后代的生育能力。

  “类似的基因组结构改变和减数分裂驱动基因,在其他生物中(包括人类)也很常见,” Zanders说。“但裂殖酵母特别适合于研究这样的生物机制。”

  研究显示,亲本酵母与其杂交后代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它们出现非整倍体和异常染色体构型的倾向性。这样的非整倍体现象在人类癌症中很常见,同时也是一些出生缺陷的致病因素(例如唐氏综合症)。“我们开发的酵母模型可以成为理想的工具 ,帮助人们揭示非整倍体倾向背后的分子基础,”Zanders说。

  “物种的形成机制是生物学领域最吸引人的问题之一,达尔文将其称为‘谜中之谜’(mystery of mysteries)。我们这项研究大大增进了人们对物种形成机制的理解,有助于完全解析杂交不育背后的遗传学基础,”Malik说。“另外,使用这些发现来研究染色体功能紊乱和人类疾病也是很有前景的。”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