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专家称输血是“双刃剑” 安全隐患从未消除

2010.6.09
  不合理用血严重,加剧血源紧张

  输血作为临床上治疗病人的重要手段已有百余年历史,对于不少大出血、贫血或血液病人来说,及时有效输血能提高患者身体抵抗力、伤口康复能力等,甚至挽救性命。为了规范临床用血,上世纪90年代,国家卫生部曾出台《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标准》,对患者用血指征做了详细规定。

  “但实际上这项标准由于缺乏有效监督,目前医院临床用血主要还是医生说了算。”血液中心一位人士介绍,他们曾对南京地区几家医疗机构临床用血情况进行过调查,发现不少医生为了“求稳”,对一些完全可以不用输血的患者也进行了输血,“比如卫生部规定血色素低于70g/L的患者才可以输血,但是,实际上不少患者在70g/L―75g/L时,医生就建议输血。”

  “人体有血液自我再造功能,很多一时失血、贫血患者经过治疗,不需要输血也完全可以恢复到正常健康水平。但现在医患纠纷多,有的医生宁愿为患者过度治疗以求降低风险,而且按国家规定,血源都是由各地血液中心提供,作为医护人员他们并不真正关心血资源紧张的问题。”这名人士说。

  针对广东媒体“不必要输血已占到35%―40%”的报道,省人民医院输血科主任周晓玉说:“我觉得35%―40%的概率过于夸张,但不可否认,现在确实存在一些不合理用血现象。”

  周晓玉认为,现在临床用血不合理现象,比较突出表现在以血浆代替白蛋白生物制品方面。

  据介绍,血浆中含有凝血因子和白蛋白,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多的输血产品,一些突然大出血或血液病患者因体内凝血因子、白蛋白急骤减少,就需要输血浆。但现在有的病人,比如一些腹水患者,仅合并低蛋白血症,那么只要注射人血白蛋白生物制品就可以了。

  “但这种生物制品货源紧缺,加上这种药品贵,不在医保范围,有的病人为了能报销,即使有这种生物制品可用也不愿意接受,宁愿让医院给自己输血浆。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血液资源的浪费。”周晓玉说。

  输血是“双刃剑”,安全隐患从未消除

  有专家表示,要消除目前临床滥用血现象,除了国家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改进引导政策外,最根本一点还是要改变公众及医务人员在用血认识上的误区。

  “不少患者甚至医生,都过于强调输血可提高身体营养水平,有利于伤口愈合和增强抵抗力等,这其实是一种极大的认识误区。”鼓楼医院血液科主任欧阳建表示,“目前医学上对血液的认识还非常有限,输血可以治病,但它带来的安全隐患也从未消除。我一直主张,输血是双刃剑,能不用最好就别用。”

  欧阳建表示,人体血液在保存上非常“娇贵”,尽管近年来采血、保存等设备都已经非常先进,但万一在血袋制备和血液的采、储、分离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消毒不严密,均可造成血液细菌污染。比如,血液在4℃的低温环境下可遭到革兰氏阴性杆菌污染,迅速产生大量毒素。输入这些受到污染的血液之后,轻者发烧,重者可在几小时内休克,甚至死亡。

  此外,目前血液部门对血液的常规检查只包括肝炎、梅毒、艾滋病等少数几种常见的病原体,其余的像疟疾、弓形虫、庚肝、丁肝、成人T淋巴细胞病毒、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其他100多种传染病,都可能通过输血传播,而这还不包括目前医学上尚未发现的其他血液病原体。

  “而且,就算是常规检查合格的血液,其实也并非百分之百安全。因为限于现在血液检测技术的限制,对于呈现‘窗口期’特征的病毒还没办法检测出来,这是目前血液安全中最大的危险因素。”欧阳建解释,人感染上病毒以后,需要经过一定时间才能产生抗体,这期间在血液中是查不出抗体的,这段时间就被称为“窗口期”。虽然这时单看化验的结果是合格的,但如果患者被输进这种血液,仍然会发生感染。

  据介绍,有资料证明90%左右的输血后感染,都是由窗口期引起的。比如艾滋病病毒抗体反应的“窗口期”平均在1个月左右,丙肝病毒的“窗口期”更长达5个月左右。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