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蔬菜检测:被搁浅的“民心工程”

2007.5.28

  很多事情,如果单纯地往前走,即便计划再详细,也有可能百密一疏。如果停下来,回头看了之后再走,路途便会明朗许多。杭州市于2005年11月15日在全国首创的“蔬菜质量每日评价工程”现在正处于这样的境地中。

  5月17日,记者从杭州药监部门得到证实,蔬菜检测工程已停工接近半年,具体恢复时间,至今还不确定。

  对此,杭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闻发言人柳静波说,因为资金没有落实,检测只能停下来了。

  柳静波说,蔬菜检测是专项经费工程,因此每年都需要市财政拨款,等资金到位后,工程才能正式启动。“这一工程每年的经费开支大约在200万元,去年年底我们已经向市财政打了申请报告,但因为拨款需要一个过程,除了审批外还要经过人大审议通过,因此等资金真正到位已经是5月了。”

  事实上,资金断档不过是检测暂停的近因,本报记者调查得知,曾经轰动一时的蔬菜检测,在实际操作中,也遇到了种种预料之外的阻力。

  像天气预报一样坚持了45天

  2005年11月15日,由杭州药监部门牵头,联合了工商、农业、贸易、质监等部门的“蔬菜质量每日评价工程”试行,他们希望能像播报天气预报一样通报蔬菜质量。

  蔬菜的安全质量,涉及市民的日常生活,检测还未推出,就引起市民强烈关注。

  11月初,工程预告消息发布后,本报热线每天都会接到许多读者的咨询电话。11月8日起,本报特别配合这一工程策划了“我给蔬菜做体检”活动,活动限额 20名,当天就接到了100多位读者踊跃报名。两天内,20位应选读者和本报记者一起手持速测试纸,分头奔赴各个城区的十大农贸市场,给各类蔬菜做体检。

  一年半过去了,参与活动的读者胡诚华再次谈起这项活动,依然记忆犹新。“蔬菜检测,是关乎民生的一件好事,我参加后觉得收获很大,也成了我一直关注的话题。”

  11月15日工程正式启动,杭州市民每天中午打开广播时,又听到了一项新的内容——像天气预报一样收听杭城每日蔬菜质量报告。

  连续45天,市场里一棵普通的大白菜,如果想安全“登陆”杭州人的饭桌,每天至少要过五道“关”。

  检测人员每天从杭州蔬菜有限公司三里亭分公司、杭州笕桥蔬菜批发交易市场有限公司、杭州三里亭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三大批发市场抽检蔬菜质量,并于当天中午前发布检测结果。

  想过检测“关卡”并不容易。以一棵受检大白菜为例,因为是定量检测,从凌晨1点起,它将在9个多小时的检测中分别经历抽样、制样、检测、数据处理、通报检测结果等5道工序。

  中午前,药监等部门得到反馈数据后,一方面通过媒体发布信息,另一方面将结果传递给工商、贸易、市场等部门,进行后期处理,如将不合格产品撤柜、销毁等。

  为期45天的试行工作收效明显,检测表明,杭州蔬菜的总体合格率基本在90%以上,这让不少市民感觉菜篮子拎得更稳了。

  从“每日一检”到“每周一检”

  作为全国首创的蔬菜检测,杭州在45天内的良好表现获得了外界的赞誉,全国其他城市也纷纷跟进效仿,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众多媒体也作了肯定性的报道。

  然而,好景不长,困难一个接一个出现了。

  “如果每天都要检测,人员、设备都无法跟上这一进度。”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副主任赵燕申说。

  工程实施以来,测试中心一直负责蔬菜的日常检测工作。由于是定量检测,工程繁琐复杂。

  “每天凌晨1点前,检测人员到各大市场抽取样本,之后一刻不停地制样、检测、数据处理、分析报告,最后要赶在中午前把结果通报给相关部门。按照正常程序,从抽检到出报告需要几天的工作日,但当时9个小时必须出结果,每天都要连轴转。”赵燕申说,试行阶段,15个工作人员每天超负荷工作,这样的劳动强度,短期还能坚持,长年累月肯定吃不消。

  技术上的限制也是一大制约因素。赵燕申说,中心共有60台检测仪器,每天除了科研任务,还要接受农业、质监等部门及市民委托的检测任务,自身业务量就很大,60台仪器刚刚够用。而一旦参与蔬菜检测工程,其中的20多台仪器就被占用了,正常工作也受影响。

  “我们提出改成每周一检,相关部门最后也同意了。”赵燕申说。

  于是,希望像天气预报一样通报蔬菜质量的最初设定,在去年起淡出人们视线。取而代之的是蔬菜一周一检。检测地点也发生了变化,从三大批发市场改成每个城区的农贸市场、超市定期轮检。

  不过,市药监局新闻发言人柳静波表示,操作难度并不是蔬菜从“日检”变为“周检”的唯一原因。有关部门的另一层深意是,通过改变蔬菜检测周期,扩大检测覆盖范围,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从去年起,我们利用蔬菜检测节省下来的资金,同时开展了水果每旬及粮油每月的定期检测,涵盖了老百姓菜篮子的方方面面,反响不错。”

  从“日检”变成“周检”后,滞后性成为一个不可回避而又必须解决的障碍。

  主要负责蔬菜检测工作的市药监局食品安全监察协调处的工作人员嵇国强说,蔬菜改成周检后,检测报告的出具也相应推迟了,一般检测中心需要7个工作日才将检测结果通报给药监部门。这之后,药监才能将信息反馈给其他部门。

  按照流程,检测报告出来之后,下一步跟进的是工商部门。工商主要负责后期处理工作,比如发现某样抽检蔬菜不合格,工商将对剩余蔬菜进行撤柜、销毁,并对责任人进行处罚。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工商拿到检测结果已经是一周后的事了,即使蔬菜真的有问题,老百姓也早就吃下肚了。这样的一周一检,工商部门在后期处理时显得非常被动。

  在最早的“日检”阶段,“滞后性”表现得还不是特别明显。假如在抽检过程中发现有蔬菜农药残留超标,中午后药监部门就会将结果递交给工商部门,追查源头似乎显得还比较有“时效性”。在改为周检后,工商几乎没有开展过后期处理工作。

  就像一副多米诺骨牌,前面一块迟迟倒不下来,后面的一块要想倒下的可能性就很小。

  负责查找问题蔬菜源头的农业局,同样也感受到了这份尴尬。市农业局产业信息处副处长田小明说,因为在工商部门这一环节就断了档,农业局追溯源头的工作也因此搁浅了。

  药监部门也并不避讳谈及“滞后性”,柳静波说,蔬菜每日评价工程更强调的是“评价”这个词。

  “通过长期监测,如果发现某蔬菜经常出现问题,就能提醒我们要加大对这一品种的监测力度。此外,贸易、工商、农业等部门几乎每天都在进行蔬菜定性检测,我们的定量检测精确度更高,也能对众多部门的日常检测做一个跟踪分析,有实际意义。”柳静波说。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