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在海洋科研高端上寻求突破

2015.12.02

  2005年,刚走马上任的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站长张秋丰要来花名册,看完半天没吱一声——

  当时职工中没有一个硕士生,就连本科生也屈指可数。站里几乎没有承担过科研项目,实验室里只有一些老旧的仪器设备。

  一个科研单位,没有高素质的科研队伍,没有项目的支撑,发展从何而谈?随后,天津中心站启动了一个重在长远的“大计划”——瞄准国家“863”课题,通过科研项目带动中心站基础能力和人才队伍建设。

  几年过去,中心站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课题、“908专项”、海洋公益性科研专项、水利公益性科研专项、天津市科技兴海项目等多项课题,购置了一批先进大型监测仪器设备,发表60余篇高水平学术论文。

  “这份成绩单一方面说明了天津中心站科研业务的实力和水平,另一方面也是对我们坚持通过承担科研项目带动发展思路的印证。”张秋丰说。

  瞄准科技最前沿

  渤海历来都是赤潮灾害的重灾区,天津更是深受其害。2005年,国家“863”课题——赤潮重点监控区监控预警系统项目在渤海设立一个赤潮监控区,研究完善赤潮预测预警技术,为赤潮监控预警系统建设提供示范。

  一个偶然的机会,张秋丰知道了这个消息。

  “‘863’课题代表我国科技的最前沿,如果能够参与其中,对于中心站发展意义重大。”张秋丰说。于是,天津中心站找准突破口,下决心积极参与这项课题。

  为了更好地参与课题研究,张秋丰发动各方人脉,遍发“英雄帖”,在积极引进高学历、高水平科研技术人才的同时,购置了一批先进的监测检测仪器设备,主动争取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等相关单位技术支持。

  不久喜讯传来,天津中心站与国家海洋局北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中国海洋大学联合承担这项课题研究,负责赤潮重点监控区内船舶监测和海上浮标数据的接收和传送工作。这对天津中心站来说,无疑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磅事件。

  天津中心站迅速行动,抢抓机遇,层层分解任务,责任落实到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打响了……

  夜以继日,啃下“硬骨头”

  谈起当年承担“863”课题的情景,天津中心站临港海洋环境监测站站长徐玉山感慨颇深。

  在2005年8月28日~9月12日和2006年6月1日~8月28日这两段日子里,徐玉山和同事每天清晨坐船去赤潮监控区采样,中午返回实验室后立刻进行化验分析,傍晚出分析报告。他们时刻紧盯海上浮标传回的数据,仔细核对核查,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在徐玉山看来,刻苦坚忍是他们攻坚克难的唯一秘诀。“当时每个办公室都支起了行军床,困了躺上面休息一会儿,就算是最奢侈的享受了。”徐玉山回忆说。

  经过100多个日夜的拼搏奋战,天津中心站的刻苦攻关结出了丰硕成果,课题结题时受到了有关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此后,天津中心站承担了一系列国家和省部级课题,购置了一批先进大型监测仪器设备,发表了60余篇学术论文。张秋丰说:“随着承担的项目越来越多,中心站不仅科研业务水平和基础能力建设得到显著提升,还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为发展积蓄了力量。”

  小发明解决大问题

  今年36岁的徐玉山是个敢想敢干的人,经常会迸出很多大胆的想法。“现在科研项目多,出海采样成了常态。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些仪器设备存在不足,便开始尝试自己动手发明。”如海洋沉积物和底栖生物采样所使用的采样器非常重,通常需要绞车来带动,但手摇绞车底盘固定困难,受船舷高度影响大,对人的体力耗费多。平常出海租用的渔船都没有安装电动绞车,渔船电力条件也难以达到要求。根据工作实际,他设计了一种船用绞车。这种绞车可通过螺栓固定在船舷上,利用船上的机械绞盘或人工拽拉提绞,既提高了采样效率,又降低了工作强度。

  徐玉山的小发明虽简单,却很实用。同事们都说,一个小发明就解决了工作难题。2012年3月,徐玉山发明的绞车获得了国家ZL。

  紧接着,徐玉山又独立完成了自动脱钩器、水质表层采油器、应用于水质采样器上的击锤、瓶盖开启装置,并主持完成了用于生物毒性试验的生物培养架的发明。在他的带动下,同事们也积极参与创造发明,目前中心站共有8项国家发明ZL申请获得通过。“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中心站营造的创新氛围,这是激发科研人员技术创新的关键所在。”徐玉山说。

  让年轻人挑大梁、打头阵

  人才能不能担重任,实践才是“试金石”。天津中心站注重让科研人员在实践中成长,在一线挑大梁、打头阵,做到“完成一个课题,培养一批骨干;取得一项成果,催生一批能手”。

  2006年,尹翠玲从中国海洋大学毕业,在天津中心站迈开了实现人生价值的第一步。当时正赶上中心站开展“863”课题研究,初出茅庐的尹翠玲和同事们一起参与到的海上采样和实验室分析中。

  在尹翠玲的记忆里,累和苦都是当时工作中最平常的字眼。风雨中,在左右摇摆的小船上因为晕船呕吐不止。烈日下,把一瓶瓶样品拉上甲板,手掌磨起了水泡。实验室里,一待就是几个小时,加班到凌晨是常态……所有的苦累,尹翠玲都一笑带过。

  辛苦没有白费。“课题结题过程中,我们参与了赤潮发生机理的分析工作,寻找不同赤潮生物增殖暴发时各个理化因子的变化规律,为今后赤潮的预警预报工作奠定了基础。”尹翠玲说。

  2006年10月,天津附近海域突现大面积赤潮,天津中心站立即开展应急监视监测航次,但赤潮的类型难以确定。一次偶然的机会,尹翠玲通过显微镜发现,这种赤潮与在南方水温和富营养化程度较高区域发生的甲藻类赤潮极为相似,经过多方查证,最终确定为棕囊藻赤潮。“如果没有参与‘863’课题的经历,没有同事们的言传身教,我很难取得突破。”在尹翠玲看来,自己能取得成绩,是得益于天津中心站通过科研项目带动人才队伍建设的理念。

  在提高科研队伍业务水平的同时,天津中心站还注重为科研人员搭建评价和晋级平台。在每年举行的学术会议上,科研人员都会介绍各自承担课题的进展情况,相互交流学术论文,提高业务水平。2011年,中心站的李希彬由于业务能力突出,在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职称评定中,被认定为工程师。其后,屠建波、尹翠玲也在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副高职称评审中成功晋升。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