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王志刚代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贵在落实

2012.11.13

  “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一个突出的感受就是有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意义重大而深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十八大报告众多亮点中重要的一个。”日前,十八大代表、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王志刚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如是表示。

  报告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部分,用专节集中阐述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升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提出要实施这样一个战略,并且将其摆在如此突出的位置,说明了我们党对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高度重视。”王志刚认为,该战略是我们党立足我国发展阶段和实际、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党对当代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为新时期科技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对凝聚社会共识、推动把我国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具有重要作用。

  从全局高度理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乎我国发展全局和长远。”王志刚认为,学习理解该战略,有三点值得关注。

  首先,应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放在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背景下来理解。十八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对此,我们必须深入学习理解、始终不渝坚持。一直以来,我们党都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和创新,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科教兴国”到“建设创新型国家”,党领导科技事业在探索中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这条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新时期在科技工作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上迈出重大步伐。

  第二,应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放在科学发展观这一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背景下来理解。十八大报告强调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驱动力,推动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第三,应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来理解。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十八大报告强调,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改革开放,未来的发展仍然要靠坚定不移地推动改革开放。充分释放创新驱动发展的活力,不断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根本动力也在于改革开放。今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颁布中央6号文件,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作出部署。十八大报告对此作了进一步强调。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党的十八大精神,要求我们坚持把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贯彻到科技领域,努力在科技改革发展上取得新的重大进展,进一步发挥好科技创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推进创新驱动发展重要而紧迫

  “我初步统计了一下,报告直接涉及科技创新的内容就有20多处。”王志刚说,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对科技进步和创新提出了更加全面、更加紧迫的需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既十分重要,又十分迫切。

  他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就明确提出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一以贯之、长期坚持。将其明确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充分表明了我们党依靠科技创新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坚定决心和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

  从国际上看,创新驱动发展是适应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迫切要求。新时期我国面临的一个宏大而深刻的历史背景,就是世界范围内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突破。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深度融合成为当代世界最为突出的特征之一。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加快催生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许多国家都将创新提升为国家战略,各国围绕科技创新的竞争与合作不断加强。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更加主动地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开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空间。

  从我国来看,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最根本、最关键”的力量。通过多年来的艰苦努力,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经济结构问题已成为一个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十分迫切。如果没有创新能力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难以真正完成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与此同时,创新驱动发展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新时期我国科技改革创新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为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进而到2050 年前后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同步走、同向行的关系,直接影响到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实际成效,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目前,距离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还剩下不到10年,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我们必须在科技改革创新上切实加大攻坚克难的力度,切实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步伐。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王志刚说,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落脚点在于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根本目的是要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进而把我国建设成为科技强国。他特别强调,我们所说的自主创新,从来都不是“封闭”创新,我们所走的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一条开放合作、互利共赢之路。

  王志刚表示,党的十六大以来,沿着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按照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作出的部署,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巨大成就。面向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和国家安全重大战略需求,科技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科技开放合作不断扩大,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显著。但与形势的发展变化相比,一些突出问题仍然制约着科技创新,特别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就是要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更紧密的结合,使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大幅上升,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战略目标。”王志刚深深感到,这为当代科技工作者赋予了更加光荣的使命和更加重大的责任。“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兢兢业业、奋发有为、扎扎实实地投入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最新实践,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上迈出新的实质性步伐。”

  创新驱动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

  王志刚表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认真研究相关措施,与各地各部门和全社会一起把各项重大任务落到实处。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王志刚向科技日报记者透露,科技部将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的部署,加强部门协作,积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相关任务,推动我国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实现新的跨越。

  第一,促进科技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与关键环节。应始终坚持科技优先发展,统筹落实好科技、教育、人才三个规划纲要,适应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需要,超前部署,加强基础前沿研究和科技基础能力建设,下大力气解决影响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科学和关键技术问题,奠定我国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

  第二,促进经济实力和社会生产力提升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首要任务。应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围绕产业发展需求部署创新链,发挥好重大科技专项、重大创新成果示范应用工程、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区等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产业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第三,促进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升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目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日益多元化,科技工作的任务越来越重、责任越来越大。应按照中央要求,坚持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整个进程中,落实到各个方面,在服务经济发展的同时,全面加强农业、民生、社会、文化、生态和国防等各个方面的科技工作,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

  改革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动力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深化改革是根本动力。”王志刚说。今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对此作出了全面部署。十八大报告作了进一步强调。此前,还专门成立了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

  王志刚表示,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召开和中央6号文件颁布以来,相关落实工作起步良好,已取得积极进展。为更好地释放创新驱动发展的活力,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力度落实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各项任务。重点推进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这是深化改革的中心任务。同时要加强基础前沿研究。二是加强统筹协调和协同创新,提高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特别是要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统筹加强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区域创新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三是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科技管理科学化和资源高效利用。加强科技项目经费管理、评价奖励等方面的改革,形成激励创新的正确导向。四是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特别是要坚持以用为本,把培养和引进、激励和约束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创新人才队伍的质量、优化人才队伍的结构。五是完善政策环境,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包括已有政策的完善落实、试点政策的总结推广,同时根据新形势制定新的政策,涉及企业主体、协同创新、科技管理、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