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深圳先进院近红外量子点活病毒标记及活体示踪研究获进展

2014.5.09

  众所周知,在世界医学发展的历史上,各种传染病曾经是对人类健康危害最大、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严重疾患。非典、禽流感等病毒具有病情严重、死亡率高等特点,引发的传染病的流行和爆发对人类健康、社会活动和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危害。而对病毒致病机制和宿主免疫机理的深入了解将有助于发展新的、有效的病毒防治策略和治疗途径。目前的研究已经表明可以在细胞水平上对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过程进行实时监测,但是在活体水平上研究病毒与宿主细胞的作用十分复杂。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药与技术研究所蔡林涛研究员与马轶凡研究员两课题组通力合作,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病毒活体示踪技术。潘宏、张鹏飞、高笃阳等研究人员经过近一年的努力,采用生物正交化学(Bioorthogonal Chemistry)对流感病毒(颗粒)进行了标记,在活体水平对其侵染宿主的过程进行了长时效示踪,发展了一种非侵入的实时示踪病毒(颗粒)感染途径的光学活体成像方法,并应用于抗病毒药物的筛选与评估。在活体内实现对病毒的原位、实时、动态研究,将有助于直观地研究病毒-宿主间侵染与应答作用机制,揭示传统生物学难以发现的新规律,进而推动抗病毒新药、新靶标和创新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和转化。

  研究成果Noninvasive Visualization of Respiratory Viral Infection Using Bioorthogonal conjugated Near-Infrared Emitting Quantum Dots于近期在线发表在纳米生物医学领域权威期刊ACS NANO上。

  蔡林涛课题组长期致力于多模态纳米探针及诊疗一体化纳米技术的研究,特别是在近红外量子点合成,生物正交化学标记及活体成像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该课题组率先将点击化学引入病毒纳米标记研究,发展了一种基于量子点纳米探针的活病毒标记方法,并合成了在近红外区间(700–900nm)具有高量子产率的量子点作为近红外荧光纳米探针。

  以上研究和前期该团队在多模态量子点及生物正交化学标记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先后得到国家纳米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百人计划”择优、广东省创新团队、SIAT优秀青年创新基金等项目资助。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