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自主创新,大江南北的回响——写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

2008.3.03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为我们国家当今和未来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明确了方向。

战略的核心,核心的战略,中国跨入了一个自主创新的黄金时代。在春节前后各地的两会上,倡导自主创新,依靠科技创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已成为各省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要内容。

辽宁——“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辽宁全面振兴的主要动力”

河北——“今后河北经济的竞争力,取决于科技的创新能力”

广东——“广东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依靠创新”

浙江——“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甘肃——“发展抓项目、改革抓创新”

东西南北中,组成了一曲新时期催人奋进的交响乐。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日前发布一份关于科技竞争力的新研究报告认为,中国的创新能力将继续增强。参与研究报告的阿兰?波特指出,“中国改变了世界科技景象”。

珠三角:创新催发二次腾飞

这是一组令广东人感到骄傲的数据: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02年的45.8%上升到2006年的50.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从2002年的309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1044亿美元。ZL申请量和授权量连续12年全国第一。

过去5年,是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不过,经历这些年的高速运转以及政策普惠化后,深圳、珠海、汕头等特区优势逐步弱化,这个区域的发展开始显现出对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的巨大需求。

在广东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分组讨论会上,省委书记汪洋坦言:广东经济总量大,但发展方式仍然粗放,结构不够优化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R&D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仅为1.2%,低于全国1.4%的平均水平。“人从‘无’到‘有’的时候,最具有开拓精神,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他指出,现如今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竞争力;还要像改革开放初期对待资金那样对待自主创新的技术,像对待招商一样对待人才,在培养重用本地人才、企业的同时,高度重视引进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机构、企业。

对此,华东师大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区域经济专家徐长乐表示认同。他认为,广东的优势和差距都需要正视。从技术创新能力看,广东比不上京津冀,也比不上苏浙沪,引入的高技术含量的特大型项目少,产业结构多数位于产业链低端,产业转型升级更为迫切;

但广东也有自己的优势,外向型程度高,培养的具有国际背景、丰富国际服务、贸易、物流经验的人才多,产业升级和参与国际化竞争有很多优势,体制和机制创新能力强,转向灵活。

在他看来,未来珠三角要二次起飞,一要依靠自主创新,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二要结合自身特点,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三是紧密依靠港澳,依托一国两制的背景,推进港粤联动合作,促进港深一体。

对于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经济特区的干部们这么理解:这是党送来了再次跨越的东风。有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一系列新的发展政策和措施陆续在珠三角地区诞生。

深圳提出:尽快制定、出台“自主创新新城市指标体系”,并制定具体有效的行动方案;同时完成“深港创新圈”建设战略规划的论证,推进深港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广州提出:当前经济发展已进入“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阶段,要加快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造具有领先优势和广州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并围绕市重点领域和高新技术产业链,规划和建设一批共性和关键技术的创新平台;珠海提出:走出一条具有珠海特色的资源节约、生态良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路子,建设实践科学发展观先行示范市;东莞、中山提出:宁肯忍受经济回落、暂时收入降低的可能,也要变招商引商为“招商选资”,以高门槛将技术含量低、耗能高、污染严重的企业挡在门外;佛山提出:传统产业不等于落后产业,要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现代化管理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从传统制造业基地向现代化制造业基地转变;潮州提出:推动陶瓷产业从“潮州制造”向“潮州创造”优化升级,从“卖产品”向“卖标准”、“卖创意”转变。

长三角:率先建成创新型区域

上海铁路局近日发布的一条消息,令长三角地区人们振奋:2008年将新建宁杭城际铁路(南京—杭州)等10条铁路,实现长三角地区上海、南京、杭州三个中心的连通,将使长三角成为真正的“铁三角”,有力助推区域发展一体化。特别是时速达250公里的动车组列车上线运营后,上海至昆山只需18分钟,上海至苏州仅需30分钟,上海至杭州仅需78分钟,上海至南京仅需1小时58分钟,并且发车密度高,初步实现铁路“公交化”,这意味着长三角地区开始进入“同城时代”。

采取如此举措,缘于党的十七大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上海主持召开的长三角两省一市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座谈会上,提出了长三角进一步加大一体化联动发展的构想和要求。目前两省一市有一个很好的联动机制。

上海市市长韩正参加上海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与大家共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上海未来的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丧失机遇不可原谅。抓住机遇、把握机遇,关键是要把上海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格局中,放在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放在长三角一体化加快发展的进程中,放在上海自身经济转型、加大结构调整的现实中去考虑。必须解放思想,必须扩大开放,必须大力鼓励各种创新,只有这样,上海才可能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更加扎实。”

十七大以来,长三角两省一市的科技管理工作者多次集聚一起热议,他们认为,按照国家对长三角发展的定位和总体规划要求,实现未来长三角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还在科技创新。他们定下了总的目标: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整合区域科技资源,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率先建成创新型区域,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带动和支撑作用。

与此同时,他们也强烈意识到,长三角区域已经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率先进入工业化后期,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尤其是强调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大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发展的同时,需要确实加强资源和环境的统一保护,联合推进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治理。解决长三角区域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及污染防治等问题。要以节能减排为重点,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努力在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上取得新突破。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下一步,上海将与江苏、浙江一起,加快落实《长三角科技合作三年行动计划(2008—2010)》,加快把长三角建成“科技创新中心区”、“科技资源共享区”、“生态和谐宜居区”、“科技产业创造区”。

环渤海:区域创新要协调发展

在环渤海地区5800公里的海岸线上,60多个大小港口星罗棋布,全国7个亿吨大港有4个集中在此。在这片区域的中心,有我国最早、最大的国家级高新区——北京中关村,历经20年,中关村科技园区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发展成绩:创造了一批国际领先的技术和产品,涌现出联想、方正、新浪等一批知名的中关村企业。中关村科技园区已发展成为拥有了全国最密集的科技、智力和人才资源,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核心的首都区域创新体系,知识创新和技术辐射能力明显增强。因此,中关村也吸引了一大批国际知名金融机构、风险投资、跨国公司进驻。

十七大报告强调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对于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意义。给环渤海区域的周边省市带了新的发展动力。“2270平方公里的滨海新区正迎来它新的发展机遇。”天津滨海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宋联新如是说。中国首个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标准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全线轨道日前已实现贯通,这意味着京津两地往后将实现30分钟直达。与此同时,天津港码头,每天还有数艘大型货轮在紧张地装卸;在滨海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也正在创造一个又一个自主创新的奇迹。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周立群就曾带领专家小组深入环渤海地区的多个城市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实地考察收集到的可靠数据,专家们做出了一份研究报告。报告指出,从资源配置模式看,京津冀地区以政府和科研机构为主,京津冀地区百余所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其建立多层次的创新团队提供了条件。一是以科研院所、高校为主体的基础研究创新团队,为其提供有力的智力、理论支持;二是以创新型企业为主体、以应用创新、集成创新、引进及再转化创新为特征的产业研发创新团队,为其提供实战经验。

不仅是“京津冀”地区,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厅长徐凤君也表示,作为资源大区的内蒙古,科技进步远远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的支撑还不能得到满足,当前内蒙古亟须向创新转变,结构亟须调整,产业亟须升级,技术亟须从外线转向内线。但内蒙古没有大院大所,因此只能借助环渤海其他省市的科技力量,促进自身的发展。

西部开发:转化科技优势为经济优势

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和加州的斯坦福大学对15个国家如何支持创新做了一项对比研究。他们发现在具有成功记录的国家和记录差的国家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最显著的差别是,在那些保持众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强的公司的国家,在培养具有工业需要的所有技能的年轻人方面做得更好。

作为陕西西安人,值得骄傲的事不少。中国第一台运载火箭发动机,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星载控制、通讯设备,第一块集成电路与第一批电力半导体器件等诸多第一都诞生在西安,神舟飞船80%的零部件在西安研究制造。另据统计,西安拥有各类科研技术机构3000多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93个、国家级技术研究或行业测试中心29个,每年有近3000项科技成果和发明ZL问世,其中重大科技成果有1000项左右。而且,西安还有普通高等院校44所,博士点334个、硕士点826个;在校学生80万人;国家、省部级重点技工学校等178所。西安的两院院士就有46人。

光凭这些,陕西省省长袁纯清就可以掷地有声地说,陕西是科技大省,但如何从科技大省变成科技强省、最大限度地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成为日前摆在陕西省官员和专家面前的一道难题。因为西安科技资源的富集,与经济总量的弱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西安高新区创业15年的景俊海一针见血:缺市场、缺机制!缺少一个将科技成果商品化、科技人才社会化、科技资源市场化、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机制,正是西安发展的致命短腿。

如何克服这个缺陷,将科技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西安人选择了从“一次创业”到“二次创业”,从“内部市场化战略”到“外部资本化战略”,西安高新区在发展中不断地实现了跃升和裂变。现在,西安高新区已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按照陕西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10年,陕西省高新技术产值将达到3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到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科技进步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成为引领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支撑。

东北振兴:重振老工业基地雄风

作为国家“一五”时期建设起来的老工业基地,东北的装备制造业发展已有50多年的历史积淀。吉林省省长韩长赋在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回顾过去的工作,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发展振兴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面临新的挑战。经济总量小、欠发达仍然是基本省情。产业层次低,创新能力不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老工业基地历史包袱依然沉重,节能减排形势严峻,金融支撑不足,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滞后,经济的外向度低,制约又好又快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完全破解。

不过,近年来在大型国家骨干企业的带动下,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重新恢复了发展的活力。自2003年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在国家优惠政策的激励下,东北三省许多装备制造生产企业从技术创新入手,重新明确产品的市场定位,大胆承接国际制造业高端产品、技术转移,凸显创造集群比较优势。

2007年12月4日,装备制造业发展史上迎来了一个特殊的日子。由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成套机组(锅炉、汽轮机、发电机)——国电泰州1号一次通过168小时试运行,正式投产发电。回顾企业的自主创新之路,哈电集团副总经理苗立杰深有感触:“加强与国外合作,但却不简单照搬国外现成的技术产品,而是通过自主研发,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唯有如此,中国企业才能真正掌握自身的发展命运。”

哈电集团只是近年来东北大型骨干企业整体崛起的一个缩影。

东北三省如今更坚定了走“科技创新引领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道路,就像西部大开发战略出台之初引起的轰动那样,东北的管理者们紧锣密鼓地编制规划,更有人向投资者振臂高呼“闯关东”。振兴东北的大幕已经徐徐拉开。

中部崛起:不能错过创新机遇

过去有人把创新理解成“如果把钱从管道的一头塞进大学和国家实验室,管道的另一头就会冒出新技术和商业应用来”。但事实上,经历这些年的发展,人们意识到,创新并不是有序的和简单的。

在中部,长江与汉水“两水”交融处——武汉,如何搞创新成了科技管理工作者最爱议论的话题。“要站在经济社会角度看科技。”武汉市科技局局长杨新年的见解引起共鸣,“武汉找准中心城市定位,要把创新作为内核。其中,最重要的是搞好科技供给与需求的对接。说到根上,就是在发展中,努力改变科技与经济‘两张皮’。”

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苗圩说,改革开放前10年,武汉的发展还不落后,主要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落后了。他的下意识告诉自己:对于武汉来说,还有多少机遇?“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我们再也不能错过。

从自然资源上说,湖北、武汉除了有淡水资源优势外,没有什么太多的自然资源。武汉没有油,煤的自给率也仅能达到10%左右。不过,武汉的科教人才资源非常丰富,自古就有“惟楚有才”的说法。现有52所大学,其中7所进入了国家211工程,在校大学生近100万人,还有一批中央在汉的科研院所,两院院士有48位。这些指标,很多在全国同等城市中排名非常靠前。

人是科技创新和一切事业发展的根本。在学习十七大精神座谈会上,湖北科技厅官员这样总结:“湖北突出的优势在科教,崛起的希望在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于机制和人才。只有充分发挥科教优势,深入实施科教兴鄂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施科技创新引导工程,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努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将科教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才能为构建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提供有力支撑。

因此,武汉重点研究了未来5年的发展目标,集合共识,提出“加快‘创新武汉’‘和谐武汉’建设,促进武汉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的发展思路。苗圩说,加快“创新武汉”建设,实际上涵盖了科技、改革和管理三个方面,不仅是科技创新,还有体制创新、产业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创新、城市建设管理创新。

湖北迅速启动了以10大专项为旗帜,辅之6个配套工程——“106科技创新行动工程”,将投入5亿元,引导企业和社会科技资金投入50亿元,争取高新产业新增产值300亿元。2008年,武汉还将安排三项经费1000万元,企业配套2000万元,用于“科技供给需求对接工程”。

回顾历史,50多年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音犹在耳,30年前拥抱科学春天的欣喜仍驻心间,党的十七大指出的创新方向道出了亿万中国人的心声——“我们有信心将十七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变成光辉的现实!”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