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中国科大组建年轻“军团”冲击科学高峰

2011.4.01

  在前不久举行的“十一五”重大科技成就展上,中国科技大学有两项成果亮相:量子保密通信和铁基超导材料。

  这是中国科大众多一流成果中的代表。据了解,1998年以来,该校共有19项成果38次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以及国际十大科技进展、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等,在国内高校中名列前茅。

  这些骄人成绩的背后,活跃着一支支年轻的创新团队。

  为年轻人获得“第一桶金”提供支持

  “重视年轻人才,是科大历来的传统。”中国科大副校长朱长飞说,青年教师科研起步时,申请国家经费有困难,学校就设立青年创新基金,为他们获得“第一桶金”提供起步资金。

  早在上世纪90年代,科大就设立了青年基金;从2009年起,资助额每项最高可达20万元,过去两年就批准资助了280多项。

  近年来,中国科大在大力支持8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团队和6个教育部创新团队的同时,还通过设立创新团队培育基金,择优支持了以优秀青年学术骨干为主的16个校级创新团队,每个团队首批资助100万元。对创新能力强的团队,还将滚动支持。

  曾长凎教授把这项基金比作“初始推动力”。他负责的“低维结构中量子态的检测和调控”团队,由9名30岁出头的年轻人组成。曾长凎说,学校的支持和期待,使我们感到重任在肩,科研节奏明显加快。前不久,他们在国际物理学权威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发了一篇论文;今后“争取3年内申请到教育部或中科院的创新团队”。

  “科学上的许多重大创新,往往是在40岁以前做出的,必须重视支持年轻人。”朱长飞认为,科大有一批年轻教授成为国家“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等重大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与学校长期重视支持是分不开的。

  让年轻人静下心来做大事

  在中国科大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一个个年轻的科研小组十分活跃。近年来,他们在量子信息领域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原创性成果。

  “我给年轻人指出大方向,让他们自主开辟具体的研究领域,独立带领科研小组、指导研究生,使他们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实验室主任郭光灿院士说,年轻人的研究方向确定后,我千方百计去争取资源,尽力创造好的条件和氛围,让他们充分发挥作用。

  郭国平是该实验室培养出的博士,他在读硕士期间就发表了不少高水平论文。研三时,他大胆提出作固态物理方面的研究。郭光灿认为很有价值,就支持他到国外进修。后来,实验室开辟量子计算机的物理实现研究新方向,郭国平正好学成归来,郭光灿就让当时不到30岁的郭国平负责建立国内首个半导体量子芯片研究组。

  郭国平研究组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很快取得了几项阶段性重要成果,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关注。2009年,年仅32岁的郭国平被学校聘为特聘教授。去年年底,科技部启动导向性重大项目,郭国平小组被选中承担“固态量子芯片研究”重大项目。

  敏锐把握学科前沿,提前部署新生力量,看准这些“潜力股”给予超前支持,郭光灿认为这是他们实验室始终保持活力、不断有原创成果的重要原因。他更强调团队的作用,实验室各研究小组每周都要开一次组会,并定期在全实验室范围内报告科研进展情况。前不久,郭光灿领导的“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的物理实现”研究团队,荣获“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称号。

  “我现在每天想的,就是如何帮助年轻人更好地成长、作出更大的成绩。”郭光灿说,他给年轻人提出七字箴言——“静下心来做大事”。

  多学科交叉 理论与实验结合提升科研质量

  中国科大年轻的创新团队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多学科交叉、理论与实验相结合。

  由侯建国与杨金龙二位教授牵头组建的“纳米材料的制备、组装与表征”创新团队,堪称这方面的典型。侯建国负责实验部分,杨金龙负责理论部分。该团队2001年入选国家基金委创新团队,此后,他们连续三期得到国家基金委择优支持。

  “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大家都深度参与,而不是对实验结果的简单验证。”杨金龙说,许多前沿科学问题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只有通过团队的力量才能做深。

  多年来,他们一直坚持这一特色,取得了多项一流成果。2001年在国际上首次直接拍摄到能够分辨出化学键的C60单分子图像,2005年首次成功实现单分子自旋态的控制,这两项成果分别发表在《自然》和《科学》上,均入选当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多学科交叉在催生一流科研成果的同时,也促进了前沿交叉学科的发展。黄伟新教授负责的“先进催化材料的结构—性能关系:实验与理论”教育部创新团队,主要开展面向能源和环境保护的先进催化材料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涉及化学、材料科学、表面科学和同步辐射技术等。

  2005年,31岁的黄伟新在中科院“百人计划”支持下,在中国科大建立了“低维材料的表面科学和催化”研究组。此时,恰逢中国科大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完成二期工程建设,由于同步辐射技术在表面科学和催化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优势,黄伟新立即与实验室齐飞教授等建立合作小组,很快就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通过我们团队的努力,每年在物理化学领域国际主流期刊发表论文30篇左右,知名度显著提高。”黄伟新说。目前他们团队有“杰青”2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6人。为支持这支很有潜力的队伍,学校还给他们100万元的配套经费和200万元的学科建设经费。

  学科交叉的硕果还体现在人才培养上。赵瑾教授读博期间,先是师从侯建国教授作实验研究,后来在杨金龙教授研究的理论和计算化学领域做博士论文。由于具有理论和实验的双重优势,导师吸收她参加实验组,他们在《科学》上先后合作发表了3篇论文。去年3月,赵瑾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回国,加入到杨金龙的研究团队。

  “在团队中,学生能从不同老师那里学到不同的东西,这对开阔他们的研究视野和思路很有帮助,有的成为复合型人才。”杨金龙说,他们团队培养的博士中,已有5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8人获中科院优秀博士论文,出现了一批年轻的教授、副教授。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