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农大973首席科学家Nature发表农业研究新成果

2014.9.05

  来自中国的科学家们报告称,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智能耕作(Clever farming)技术将为中国提供足够多的粮食来养活不断增长的人口,同时减轻对于环境的压力。

  他们说,根据预计,到2030年时中国的人口总数将从现在的13.5亿增长到14.7亿高峰,,每年将需要超过6.5亿顿的大米、小麦和玉米,中国面临着加倍的困境。

  伴随着这一挑战而来的还有加速的气候变化、土地退化、城市间日益激烈的水及土地资源竞争,到2050年时对于粮食的总需求有可能增长一倍。

  在9月3日的《自然》(journal)杂志上,由中国农业大学的张福锁(Fusuo Zhang)教授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报告了一项为期三年的实验成果:如何来提高现有土地的粮食产量。

  他们在中国主要粮食种植地区展开了数十次的田间试验,在这些地域他们采用4种不同的农业技术在小块土地上种植了谷物。

  第一项技术是根据当地农民的实践来种植谷物,第二项技术是改良农民的方法。第三项技术是不考虑环境使产量最大化,这往往需要在农田中施用氮肥。

  第四种技术是采用现代作物和养分管理,利用知识选用符合当地土壤和气候的适当农作物品种,更准确的播种日期,更精确的播种密度,以及有效地进行投入。

  第三种方案获得了最高的产量。研究人员看到每公顷的水稻产量从7.2吨增长到8.8吨(每英亩2.9-3.5吨),而小麦产量从7.2吨跃升至9.2吨,玉米产量从10.5吨增长达到14.4吨。这接近了美国和德国大规模农场中这些谷物的记录产量。

  根据调查人员所说,称作为“土壤-作物综合管理体系”( integrated soil-crop system management,ISSM)的智能耕作技术也表现得非常出色。它通常可达到最大产量的97-99%,且环境成本大大减少。采用ISSM技术,每公顷的稻米、小麦和玉米产量分别增长到8.5、8.9和14.2吨,且没有增加氮肥的使用量。

  第2种方案,即改良当地的耕作经验达到了最大产量的88-92%。

  该研究称,计算机模拟结果表明通过采用ISSM,大大减少了氮的过量使用以及温室气体的排放。

  如果到2030年,在与2012年相同的种植面积上,中国农民的平均粮食产量能够达到这种处理产量的80%,中国的稻米、小麦和玉米的总产量将足以满足人类直接消耗需求以及显著增长的动物饲料需求,同时降低集约式农业的环境成本。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