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施一公:“大牛”科学家的舍与得

2010.2.05

  “国内学术界的潜规则改变不了我几十年形成的人格和做事方式”

   “温总理,您在多个场合表达了对中国大师级人才求贤若渴的心情。但是没有世界一流的大学,就不可能培养世界一流的人才,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应该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中。”1月26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一会议室听取科教文卫体界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教育界代表施一公开门见山。

  施一公,这位世界顶尖结构生物学家,有着这样的“传奇”履历:1998年任教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2003年成为该校分子生物学系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2007年被授予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2008年2月,他放弃了在普林斯顿的高薪与荣誉,全职回归母校清华,出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被众多媒体誉为华人归国科学家的旗帜性人物,由此引发的“施一公效应”,吸引了更多海外科学家回国效力。

  今年2月,这位被形容为史上放弃国外待遇最多的科学家正式归国两年。对他来说,这两年很漫长,因为无论是高端的学术地位、坚毅的归国举动为他赢得赞誉不断,还是被高度关注与大胆言论为他招致质疑与批评,他都始料未及。但是,似乎一切都不能阻挡这位脾气倔强的年轻科学家。两年,变化的是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学术地位和国际影响,不变的是他昂扬的激情和清华BBS上学生对他的“大牛”称号。

13322_201002061258001.jpg

施一公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实验室里

13322_201002061258081.jpg

二〇〇二年,酷爱体育运动的施一公在普林斯顿执教时,与妻子在费蒙特滑雪。

  施一公:“大牛”科学家的舍与得

  “恨不得把时间掰开来用。”坐在正对实验室的办公室里,着浅色衬衫、黑色马甲、白色长裤,一身典型学者打扮的施一公,没等讲完手机,又不得不拿起办公桌上铃铃作响的座机电话。

  办公室不大。桌上堆着专业书籍、成摞的科研论文,还有一把剃须刀。墙壁白板上画着的分子结构图旁,龙凤胎儿女的照片和两个孩子画的油彩画格外显眼。

  谈起正在为《科学》杂志撰写的年度总结文章及实验室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施一公挺直腰板,身体略微前倾,语速飞快,时而打个手势。谈起放弃美国高薪工作跟随她回国的妻子与一双儿女,他则神情温和,语调平缓,身体不自觉地靠向椅背。

  “科学家也是人,有七情六欲,有缺点,有毛病。我不想被媒体标榜得太高。”施一公说。

  然而,无论这位年轻科学家怎样强调不希望别人把他放上“神坛”,不希望被过多关注,美国《纽约时报》还是于今年1月6日以《对抗趋势:中国吸引海外科学家归国》为题又一次报道了他:“施一公和其他顶尖科学家的回归是一种信号,中国在拉近和发达国家科技鸿沟的时间上,比许多专家预期得要快。”

  显然,这位被赋予了“代表”、“信号”、“变革”等意义的年轻科学家,其成果与言论已经无法完全代表其个人。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