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基因决定奔跑速度吗?苏炳添成首位百米跑进十秒的黄种人

2015.6.08

  6月5日,在亚洲田径锦标赛进入第二日时,中国队以39秒04夺得男子4×100米接力冠军。其中,为世人瞩目的飞人苏炳添出任第三棒。

  而几天前,2015年国际田联钻石联赛鏖战正酣。5月30日的尤金站男子100米比赛中,中国选手苏炳添以9秒99的成绩成为历史上首位突破10秒大关的黄种人。著名体育学者、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易剑东认为,“突破10秒对于苏炳添本人以及中国田径界的意义非常重大”。

  从历史上看,世界田坛男子百米跑的胜者与运动员天生的种族基因关系很大。长期以来,百米跑冠军被白种人、黑种人垄断,难觅黄种人身影。在很多人看来,黄种人与白种人、黑种人相比,身体存在先天的劣势,以致于难以在短跑之类的田径运动中处于上风。

  “不仅仅是中国人,整个亚洲运动员在世界田径赛场上,男子项目很难有较大的作为。”北京体育大学人体运动科学系教授陆一帆坦言。

  优秀选手的平均身高大概是1.85米。赛前,身高只有1.72米的苏炳添的身高被人认为是跑步的劣势。易剑东介绍说,与黑种人、白种人相比,黄种人整体上体质不占优势,传统的生理结构,肌肉的特征要弱一点。

  然而,苏炳添用事实证明,身高和人种并不是跑步的拦路虎。那么,对于大多数运动员来讲,应该怎么更好突破,成为下一个苏炳添?

  “整体上讲,黄种人的体质不占优势,但是从另一方面讲,有劣势也有优势,这就看怎么激发和调整。”易剑东介绍说,决定跑步的速度包括两个因素:步长和步频。步长×步频=最后的速度。不能简单地认为个子矮一定是劣势。

  对于“身高说”,易剑东并不以为然。在不同的年代,跑步运动员的身高不尽相同。“体育训练就是通过不断地调整,让运动员的优势得到更大发挥,劣势得到不断补偿。”

  从训练学的角度看,先天的东西是可以被后天所改造。易剑东指出,影响运动员成绩的因素很多,众多因素聚集到一起产生了最后的成绩。“通俗地说,是天时地利人和。”

  目前,对于人种与运动能力的研究,国际上有众多学者均展开过包括生理学、生物学以及生物社会学等多角度的讨论。

  陆一帆说,不同基因的人种,的确存在着一定的生理上的差异,但这种生理上的差异是非常小的。但更多的差异,应该是文化背景、教育方式、生活习性、还包括经济水平。历史上,亚洲始终不乏优秀的短距离项目的田径运动员,比如中国台湾地区的优秀运动员纪政。

  事实上,针对我国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调控和再现的研究,我国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和本土化的进化。

  “对于优秀的体能类项目的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调整的手段,众多中国优秀教练员各自有着自己的独门方法,而各种所谓的独门方法均建立在身体竞技能力提高和竞技能力表现的科学训练和科学调整的基础上。”陆一帆介绍说,身体状态和竞技状态决定了运动员赛时潜意识的感觉。

  从专业的角度分析,运动员自身的心理和身体的劣势并非通过单一的手段或教练就能够解决,而是需要有一个综合的长期的过程。“只有在更深层次研究的基础上,才可能在中国这样一个缺乏竞技体育发展时间的国土上,产生出更多的优秀短跑运动员。” 陆一帆说。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