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今天的一个极其平常的称呼,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学,往往是对于那些德高望重的老知识分子的尊称。几十年来,“杨先生”这个称呼,在我和同学心里,就是伟大、崇高而又亲切的象征。

  我们所说的“杨先生”,是指我国放射化学奠基人杨承宗先生。今年5月27日,杨先生不幸去世,终年100岁。

  杨先生是伟大的爱国者。在抗日战争中,当汪伪政权接管了上海的镭学研究所实验室时,杨先生毅然辞职,舍弃了他亲手建立起来的实验室,回到苏州过清苦的生活。在新中国召唤时,他放弃了法国国家科学中心55.5万法郎年薪的续聘,辞别恩师约里奥-居里夫人,接受了中国科学院每月1000斤小米的工资,回到祖国。

  杨先生有着为祖国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上世纪50年代初,因科研工作急需,他冒险亲自动手修复制氡设备,付出了一眼失明的代价。60年代初,他接过苏联人扔下的烂摊子,担负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所用铀原料的制备的领导重任,带领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科技工作者刻苦攻关,终于制备出合格的铀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