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投资分享计划:4万亿投资下的环保诉求

2009.3.18

  去年11月8日,在出口、投资、工业增加值等一系列指标出现全面下滑的情况下,国务院提出了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10项措施,并同时宣布了两年总计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针对4万亿元投资,国务院明确要求“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

  政府强有力的投资计划,给了民众极大的信心。专家认为,通过经济刺激方案,包括此前的减息以及取消银行贷款限额等举措,中国还是有可能实现2009年8%的增长目标。

  但在今年的两会上,有关4万亿元投资的话题,仍然成为了广泛热议的话题。人们关心的主要是4万亿元投资如何花的问题。而民间也表示了自己的忧虑:在巨额投资计划的促动下,现实的投资会不会给环保带来新一轮挑战?虽然有3500亿元的资金投向了生态环境建设,但这一措施能否抵消更多其他投资产生的环保压力?

  投资分享

  自去年底4万亿元投资消息公布后,各个行业因此而利好的消息就不断传出。

  在已经确定的框架内,这4万亿元投资中,近一半投资将用于铁路、公路、机场和城乡电网建设,总额1.8万亿元;用于地震重灾区的恢复重建投资1万亿元;用于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3700亿元;生态环境建设3500亿元,保障性安居工程2800亿元,自主创新结构调整1600亿元,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事业400亿元。

  细看去年国务院的10项措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基建、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灾后重建等工程的完成,都将拉动水泥等基建行业的需求。

  有资料表明,如果将水泥应用的主要领域简单分为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和房地产这三个方面,则分别占比为40%、35%、25%。业内人士认为,未来1年多水泥新增产能较多,2008年底前投产,2009年上半年可发挥的熟料产能达到2亿吨。预计2009年新建水泥量在2亿吨以上。

  另据了解,我国三年内铁路基础建设的计划投资将超3.5万亿元。此前,铁道部发展计划司司长杨忠民也表示,铁路基建2009年计划完成的6000亿元投资规模,需要钢材2000万吨,水泥1.2亿吨。

  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10项措施中,前三项措施分别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招商证券分析人士测算,10项扩大内需措施可以为钢铁板块贡献1.64亿~2.08亿吨的新增需求,预计明年新增需求在0.88亿吨左右,更大的需求释放在后年。

  在中央投资的带动下,各省市的投资计划也纷纷启动。截至2008年底,各省市上报投资项目投资额度就已超过了20万亿元。从投资内容看,地方提出的投资涉及的范围则更宽,有的包括了电厂、煤矿、工业项目,有的包括了商品房、经济适用房等,有的还包括了地铁、公交枢纽等城市基础设施。

  各省数据涉及的范围也不尽相同。从实施时限看,4万亿元投资是指2010年底前的投资需求。一些省份提出的时限不尽相同,有的是今后两年,有的是三年,有的是未来五年。

  民间忧虑

  在庞大的投资措施下,一些民间环保人士产生了忧虑。在巨额投资计划的促动下,现实的投资会不会给环保带来新一轮挑战?虽然有3500亿元的资金投向了生态环境建设,但这一措施能否抵消更多其他投资产生的环保压力?类似的问题是民间环保人士最担忧的方面。

  3月9日下午,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在京召开了2009中国环境绿皮书发布会暨环境政策与公众参与研讨会。会上,环保组织向两会代表委员发出呼吁:要密切关注4万亿元投资的环境监管问题。

  来自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的李楯教授指出,过去的项目环评很少有不通过的,尤其是大项目。而对于4万亿元投资,政府要求出手要快,出拳要重,这会使很多项目的审批手续简化。简化工作程序,无疑会使一些过去不能立项的项目获得通过,一些地方也会降低门槛上更多的项目。

  会上,专家们表示,4万亿元投资对环境的关注不仅仅体现在3500亿元(生态环境投资)的盘子中,更需要体现在18000亿元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中。为了保证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有些高污染、高耗能、高风险、有所保留的项目,4万亿元投资以前未必被规划所接受的项目,不能在4万亿元投资过程中被夹带过关。我们已经在环境审批方面形成了一整套有效的机制。大的项目必须经过环评,必须遵行一系列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的程序。

  自然之友发出的倡议书呼吁:加大环境监管不是阻碍发展,淘汰不合适的生产方式及项目有利于中华民族激发可持续发展的大智慧,与自然和谐长存的大智慧。两会代表委员应加大对4万亿元投资的环境监管,让4万亿元投资的决策过程更加公开化,让4万亿元投资成为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探路者。

  倡议书建议:第一,在保增长和严格控制 “两高一资”行业(高污染、高耗能和资源性产业)两种思路上科学决策,不能以牺牲“节能减排”的长远目标为代价,而保护没有生命力的高耗能行业;第二,投资项目依法严格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依法及时地向公众公开相关信息;第三,严格把握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共参与环节,让环评公示和公众意见反馈的机制真正落到实处;第四,加强环境监管部门的问责。

  两会声音

  今年的两会上,4万亿元投资也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韦苇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4万亿元投资对环保的压力是不可避免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永远是一对矛盾。在保增长的前提下,可能会使环保作出一点牺牲或者让步。

  韦苇说,环保的道理大家其实都懂,现在的官员许多都是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也都懂得环保的道理,大家心理都很清楚环保对长远发展的影响。但就是怕有这样的现象,考虑到利益驱动,一些项目如果因为环评问题就会旁落到其他省市,因此官员们对环保问题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全国政协委员、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国璋也指出,经济增长速度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之间,“如果说三者有优先的话,应该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优先于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如果说三者有谁服从谁的话,应该是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服从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但是从多年实践的结果来看却不是这样,这就是“多年来经济增长保持了高速度,与此相伴的事实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缓慢,经济增长的质量较低,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直观的表现是:一是投资率(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很高。近20年来大多数年份投资率在35%左右,2003年以来投资率高于40%,近几年保持在 45%以上,最高达到52%。二是物质消耗很高。以2006年为例,当年我国GDP占世界GDP总量的比重约5.5%,但我国能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达到 15%,钢材消耗占世界的30%,铝消耗占世界的25%,水泥消耗占世界的54%。

  对于下一步的经济增长问题,民盟中央在其《以“转方式、调结构”推动“保增长、扩内需”》的提案中建议:一要防止“唯GDP”倾向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复归。要严格项目审核。对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要按照禁止类、限制类规定严格审核,严防乱占耕地行为和将造成进一步产能过剩的重复建设。要严格执行环评标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的长远目标,决不能因为经济危机而放低环评标准。

  二是政府投入要注重带动效益。在直接投入层面,应着重解决对社会资金的“挤出效应”问题,大力吸纳跟进投入。在激发社会资金投入意愿层面,应着重在减负和提供条件、支持和服务两个方面做工作。

  韦苇也指出,4万亿元投资不是随便花的,也不是在各省市随便分配的;而是应该上一些为子孙后代留财富的项目。在新一轮投资的时候,不要忘了环保,要尽可能地考虑环保,不要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比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这两方面是不能省的”。

  政府决心

  围绕众多针对4万亿元投资的忧虑,国家发改委也及时给出了解释和说明。

  今年两会期间,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在中外记者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为保证投资项目的落实,保证不出现重复建设,要做到“两个明确”、“两个严格”。一是明确方向,也就是投资的方向,不搞一般性的加工工业,不搞重复建设,重点就是民生工程,包括农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节能环保、技术进步等。二是明确责任,地方的项目,地方政府是责任主体;中央的项目,中央的部门和中央企业是责任主体。所以在安排的过程中,一定要执行中央的决策部署。

  “两个严格”是指严格审查和严格监管。严格审查是要按照规划、按照产业政策、按照准入标准来审定项目。财政部门、信贷部门、土地部门、环保部门都会参与审查。严格监管就是对这些资金的使用,对这些项目的安排,要加强监管。

  对此,有专家表示,从4万亿元的投资结构中不难看出,国家对这笔投资的导向非常明确,没有形成大规模生产能力的投资,更没有“两高一资”的投资。不仅如此,对于去年第四季度增加的1000亿元中央投资,国家也设定了明确的准入门槛,必须符合产业政策和准入标准,必须符合土地、环评、节能等各项条件,严格防止新增中央投资用于“两高”行业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

  从具体的投向来看,对环保将产生影响的,绝非仅仅是投向生态环境的3500亿元。在农村的投入中,投资将为新农村建设增加活力,对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环境,推动建设环境优美乡镇等,无疑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而在灾后恢复重建的投入中,按照国务院发布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投资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遵循优化城乡布局、人口分布、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原则,也必将对强化灾区环境保护产生巨大作用;而用于自主创新结构调整的投资,更将直接通过科技能力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加快转型,对环境保护产生深远影响。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