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中山大学徐安龙教授PNAS发表免疫新成果

2014.9.05

  动物的免疫系统通过有着各种结构域的不同蛋白来检测致病菌的标志性分子。这些分子被称为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与PAMP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称为模式识别蛋白(PRP)。微生物特异性的PAMP是宿主生物检测微生物存在并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关键。

  日前,中山大学的徐安龙教授领导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新的模式识别结构域ApeC。他们在文昌鱼中鉴定了两种保护性蛋白ALP1和ALP2,它们能通过ApeC与细菌特异性的PAMP相互作用,帮助机体抵御致病菌的入侵。这一成果于九月三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

  研究人员新发现的结构域ApeC(apextrin C-terminal domain)存在于多种脊椎动物中,能够与细菌肽聚糖(PGN)和胞壁酰二肽MDP结合。研究表明,日本文昌鱼(Branchiostoma japonicum,bj)的蛋白bjALP1和bjALP2(apextrin-like protein),能够通过ApeC参与针对细菌的免疫应答。(延伸阅读:Cell聚焦中国免疫学之天然免疫)

  bjALP1是分泌到肠道内的粘膜效应分子,能通过PGN结合来凝聚革兰氏阳性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用单抗中和bjALP1,会对肠道上皮造成严重破坏,导致动物在感染细菌后快速死亡。而bjALP2是位于细胞内的PGN感应器,也在保护机体对抗感染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bjAPL1在细胞外起作用减少致病菌的有害影响,bjALP2则担任内部守卫抵御细菌入侵细胞。这两种蛋白在文昌鱼肠道的粘膜免疫中起到了互补作用。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